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樓房供應規律

政府辣招之下如何自處
 
 
上星期五政府高調公佈兩項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包括將額外印花稅(SSD)稅率普遍提高5%,將年期延長至三年;以及針對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及以公司名義購買住宅物業徵收「買家印花稅」15%。
 
市場第一個回應是元朗某新盤原本打算星期六正式開售,為了趕在午夜新措施生效之前賣樓,即時開售。報載很多國內買家當晚專程飛車來港買樓,場面熱鬧,不過翌日措施生效,售樓處即時水靜河飛。

連日來各方都對這些措施作出評論,有人認為有效,有人認為無效,這些都有待觀察後市才有定論,但是站在一般市民的角度,知道如何決策方為重要。筆者將新措施下的市況總結為兩條數式:

數式一:2012+3=2015

新的SSD由綁兩年變為綁三年,即是現在買樓的話,要到2015年才免交SSD,而且稅率加5%,即是就算持有物業兩年零十一個月都要交樓價的10%,相信都難以偷步賣樓,換句話講現時買樓的話,就要2015年下半年才可以出售。

美國聯儲局承諾的低息期已延至2015年,雖然之後不一定就是加息,但市場會預期到時有利率上升風險。現在買樓的話,就要被迫承受這個風險,且不說到時樓價是升是跌,供貴樓的機會就存在了!

數式二:2012+4-1=2015

運輸及房屋局最近公佈截至2012年9月30日住宅的施工量及落成量,筆者觀察到施工與落成有四年時差,所以將施工量順延四年,就知道未來樓宇的落成狀況,筆者將最新的數據列在下圖:


施工量下跌的趨勢,已經在2008年結束,由2009年開始,施工量已經反覆上升,截至今年的首三季已有16,100個單位施工。2008+4=2012,可以推測出落成量已於今年見底,並於未來幾年節節上升。


既然政府對於「供應管理」已無能為力,發展商的建築進度才能左右供應,筆者在之前的網誌已列出未來幾年五大發展商的建樓進度,都是顯示未來數年供應會陸續增多。發展商往往在樓宇落成之前一年出售樓花,即是說這些物業到時將會流出市場。2012+4-1,就是實質住宅供應大幅增加的時間。至於再遠期會不會因為新市鎮發展及填海受阻而後勁不繼,那是後話。

當前住宅市場的盛況,是基於貨幣及信貸大增之下,遇上多年少見的供應緊拙,正如某大發展商所說:「多年來從來未見過那麼多利好因素一齊出現。」筆者不是說樓價將會大跌,只是希望提醒大家,在利好因素漸漸退色,物業回報率低企,而政府及銀行漸漸收緊之下,現在還是不是買樓的適當時機?

脫苦海 Yahoo 30102012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買樓發達 ?


80後女炒家莫惠芬﹕恐慌時入市 樓市現過熱應減

現代新女性首要學的,不是打扮,而是投資。《投資買樓賺錢筆記》作者、亞洲青年企業家聯盟副主席莫惠芬自覺不是美女,當年巧遇才俊男友後,決心儲錢買樓結婚,結果順利出嫁之餘,還意外踏上投資物業的成功之路。她現時手持6個物業,又開講座教人投資。她認為,年輕女性應學會儲蓄,為日後的機會儲夠「彈藥」,甚至應該多認識政治,才是成功的投資之道。

現時28歲的莫惠芬,認為投資一定要有勇有謀。勇,就是有入市的勇氣,「在別人恐懼的時候進取,別人進取的時候就要懂得恐慌。2009年初我開始投資,主力投資較低水的市場,當時樓價跌得殘,紅磡海濱南岸正因為金融海潚而有200多個單位撻訂,發展商決定以2007年售價減32%將所有單位重推,加上我心怡的單位可享永遠全海景,所以我認為正是人棄我取的時候,由睇樓到決定入市,只是用了3天時間,結果樓價很快就再次向上,證明我當時沒有看錯。」

首次置業九成半按揭 保留資金供樓

「另一次就是今年5月,很多人都擔心梁振英 上場會令樓價大跌,但我當時覺得物業市場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所以認為新特首不會大力打擊樓市,加上香港仍有很大的購買力在過去一直抑壓着沒有爆發出來,所以我當時預期下半年樓價仍有5%的升幅,結果單是89月期間,樓價升幅已達到5%。」

有勇,亦要有謀。莫惠芳購入海濱南岸的單位時,和丈夫手持約70萬元現金,本可做兩成首期,但因金融海潚爆發後仍驚魂未定,所以只承做九成半按揭。一來是由於當時息口低,加上她的丈夫任職教師,入息穩定,屬於銀行的受歡迎顧客群,故可輕易獲批較高的按揭承數。二來是考慮到一旦失業,仍有大筆資金可用作供樓和生活開銷之用,不用擔心因失業而在短時間內令物業斷供。

料樓價將「喘氣」 部分資金轉投股市

結果她沒有失業,更因「及時上車」而踏入買樓投資之路,其後她輾轉以丈夫的名義購入多個住宅單位,就正是因為丈夫職業較穩定,可承做更多的按揭。不過,莫惠芬表示,因為擔心未來息口有機會大幅上升,現時再入市已不敢借太多按揭,會按照政府的指示只借四成。而且已不敢作太進取的樓市投資。「現在人人都認為樓市會再升,市場的氣氛很熾熱,所以我開始覺得恐懼,加上樓價已經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所以估計未來樓市會出現喘氣位,有調整的機會,故日前售出的一個單位,將資金投入較為低水的股票市場。以前我在樓市和股市的投資比例是九比一,現時是七比三,但我仍覺得未來樓價將穩步向上,所以覺得會德豐(0020)、金朝陽(0878)和領匯(0823)等地產收租股,將是比較理想的股票。」

莫惠芬續稱,即使現時入市買樓,也只會購入低市價10%15%的物業,「其實這類單位並不難找,只要有耐性也是可以找到的。其次,就是主攻大單位物業,雖然近年政府密密推地,但目的主要在於協調上車人士,所以未來的新供應中,以細單位為主,大單位將會較為保值,升值潛力亦會比較高,其次,就是選擇租金回報率較高的物業,我現時只會考慮回報率達5厘以上的物業。」

認識政治大氣候 助掌握市况

近兩年政府為壓抑炒風,頻頻出招為樓市降溫,不過樓價至今仍在不斷攀升,令人懷疑政治壓制的成效。莫惠芬認為,投資一定要多認識政治環境,雖然兩者看似關係不大,但其實互相影響,甚至是香港以外的政治亦要有所認識,才能了解整個經濟的大氣候。

「樓市和經濟的走勢,其實很視乎政治和當權者的取態,如當年曾蔭權(上屆特首)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就令工廈的價值飈升,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多留意政府的施政。我現在很關心美國大選的情况,因為有機會影響未來的息口走勢,所以不要只看經濟的數據和本地情况,其實任何的消息都會影響市場的走勢。」

明報 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