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辣招之下如何自處
上星期五政府高調公佈兩項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包括將額外印花稅(SSD)稅率普遍提高5%,將年期延長至三年;以及針對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及以公司名義購買住宅物業徵收「買家印花稅」15%。
連日來各方都對這些措施作出評論,有人認為有效,有人認為無效,這些都有待觀察後市才有定論,但是站在一般市民的角度,知道如何決策方為重要。筆者將新措施下的市況總結為兩條數式:
數式一:2012+3=2015
新的SSD由綁兩年變為綁三年,即是現在買樓的話,要到2015年才免交SSD,而且稅率加5%,即是就算持有物業兩年零十一個月都要交樓價的10%,相信都難以偷步賣樓,換句話講現時買樓的話,就要2015年下半年才可以出售。
美國聯儲局承諾的低息期已延至2015年,雖然之後不一定就是加息,但市場會預期到時有利率上升風險。現在買樓的話,就要被迫承受這個風險,且不說到時樓價是升是跌,供貴樓的機會就存在了!
數式二:2012+4-1=2015
運輸及房屋局最近公佈截至2012年9月30日住宅的施工量及落成量,筆者觀察到施工與落成有四年時差,所以將施工量順延四年,就知道未來樓宇的落成狀況,筆者將最新的數據列在下圖:
施工量下跌的趨勢,已經在2008年結束,由2009年開始,施工量已經反覆上升,截至今年的首三季已有16,100個單位施工。2008+4=2012,可以推測出落成量已於今年見底,並於未來幾年節節上升。
既然政府對於「供應管理」已無能為力,發展商的建築進度才能左右供應,筆者在之前的網誌已列出未來幾年五大發展商的建樓進度,都是顯示未來數年供應會陸續增多。發展商往往在樓宇落成之前一年出售樓花,即是說這些物業到時將會流出市場。2012+4-1,就是實質住宅供應大幅增加的時間。至於再遠期會不會因為新市鎮發展及填海受阻而後勁不繼,那是後話。
當前住宅市場的盛況,是基於貨幣及信貸大增之下,遇上多年少見的供應緊拙,正如某大發展商所說:「多年來從來未見過那麼多利好因素一齊出現。」筆者不是說樓價將會大跌,只是希望提醒大家,在利好因素漸漸退色,物業回報率低企,而政府及銀行漸漸收緊之下,現在還是不是買樓的適當時機?
脫苦海 Yahoo 301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