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炒股


炒股第一要務係要知自己在炒,唔係投資,唔好問埋那些基本到唔基本的基本因素問題,那些東西可以變成炒作的藉口,不會影響大局,真正影響走勢是短期的供求動力。唔好炒一隻股,到佢轉勢下跌時,仍然盲信人地早前炒股時講的長遠利好因素,揸住唔識止蝕。

炒股第二要務是要有計劃。包括想賺多少,預了蝕多少,看看可不可行。好似網友Bibirain早前話「上星期在15.18 買左4500960龍湖,諗住炒下,到15.6就放,依家跌到14.6, 好無耐,做足準備10%止蝕。後悔太心急。」Bibirain的炒法有好大漏洞,諗住食2.7%,止蝕有10%,輸一次要贏四次先至補得番,你條數計唔通,係典型的贏粒糖輸間廠。我估Bibirian可能見龍湖升緊,諗住入場搭順風車,可能想快到早上落盤下午就可以食糊,買貨時根本無諗止蝕(因為有諗的話,無理由咁唔合理),到買完調頭回落,才諗10%止蝕。假設Bibirain今次捱到唔輸,甚至番上去15.6元食到2.7%,佢下次又會咁炒。問題係方法唔好,長炒必輸,根本唔係吼唔吼得中好股,不是冧巴的問題,而是炒法有問題。你要10%止蝕,至少也要睇10%升幅,這才是11。你唔係對沖基金,唔使玩高頻交易,定好計劃,輸的次數少,贏的次數多,長線才會贏。

炒股第三要務是先諗蝕才諗賺。睇中時錢會自動來,唔需要太擔心,睇錯時如何止蝕才是最重要,要定好止蝕,要減少止蝕的機會。好多朋友話炒股若定止蝕,經常要執行。我話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止蝕這個方法的問題,你入市位和時機不好,才經常要止蝕。所以我定炒股入市位,先考慮10%的止蝕位,盡量不高追,因為高追一回就要止蝕。等如熱門股回吐到咁上下,計下若到入貨價低10%時,遠在上升軌之下,即係話如果要止蝕,隻股已大幅跌穿上升軌,以減低止蝕的機會。若一隻股近期一直守住上升軌向上升,要突然轉勢穿軌向下的機會低少少,亦減低止蝕的機會。例如你24元買中國海外,10%止蝕係21.6元,佢跌到止蝕位,都要走啦。

你做足上面三件事,小心執行,應該可以輸少贏多啦。

陸羽仁  29012013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如何避開股災?



恒生指數是由恒生銀行屬下恒生指數有限公司負責計算及按季檢討。恒指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為100點。初期成分股有30間上市公司,後來擴大至33間,到現在最多可以有50間上市公司成為恒指成分股。

早期恒指僅供恒生作內部參考資料,直至1969年11月才正式向外發報,當時指數是150點。由1964年7月底100點計,直至2012年底的22,656點,48年零5個月,每年平均升幅約12%,加上約3至4厘股息率,年均回報率約15%至16%。扣除年均通脹率4%至5%,實質回報率逾10%。
過去48年,恒指大上大落,每隔幾年便出現一次特大調整,跌幅逾40%。一名投資者投資100萬元買恒指成分股,每年投資回報有16%,三年後便賺到56萬元。到第四年遇到股災,恒指大跌四成,之前所有利潤便化為烏有。

到底如何可避開股災?據過去歷史數據,每逢恒指市盈率(PE ratio)接近20倍或以上,股息率(dividend yield)跌到不足2.5厘,恒指將出現大幅度調整(40%或以上) ,小股民實不應盲目跟風在高位追貨。

以下資料可作參考:

據恒指公司自1973年5月數據,過去近40年恒指成分股平均市盈率約14至15倍,股息率3至4厘,每逢市盈率低於10倍時可放心入市;若近20倍便提高警覺,避開股災。

AM730 林本利 25012013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口樞買點


1. 股票平日成交有返咁上下 (如日均成交太低迷,其準確度就下降了。)

2. 口樞買點必須是 50天線以上 (以防止買在下降趨勢當中。)


 


822 為例,是一個好強的上升趨勢,10 月尾回吐至 50天線附近有支持,11月頭爆出一支大陽燭,成交量比過去至少 15 個交易為高,這就是口樞買點。

 

1.       先下一注

2.       3 天後正式突破時再加多一注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價值投資心法

當代債券宗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其投資哲學,跟股神巴菲特,一脈相承,都是主張「寧向平中取,莫向貴中求」,以低價買入,來控制風險,並坐待豐厚利潤。兩者投資功力,熟高熟低?難以比較,因股債大不同。但大家如果想再精進價值投資心法,馬克斯的著作(「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究竟出版社),則絕對遠比坊間汗牛充棟的劣作,優勝多矣。

此話何解?價值投資心法精要:「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已是人所共知,「阿媽係女人」級的顯淺道理。只是判定何時應該「賤取如珠玉」,何時「貴出如糞土」,最為困難。馬克斯的應對之法,是研究眾人的行為模式。

正如一代投機之王利佛摩(Jesse Livermore)的名言: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the pockets change, the suckers change, the stocks change, but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because human nature never changes.(華爾街永不變。錢流不息、人面全非、股有興衰。然華爾街永不變,因人性亦永恒不變。)經濟有循環(增長/退),股市有循環(牛市/熊市),人的行為,何嘗不是循環不息?

據馬克斯的經驗,明白散戶以及基金經理對於風險的取態,自能趨吉避凶。為此,馬氏提出了「風險取態週期」(The Cycle in Attitudes Toward Risk)的概念:
  • 當經濟不振、市場疲憊之時,人人最擔心輸錢,而不擔心走失任何升幅、股皇。只有終極強手,才會逆勢悠然買進(如去年六月時)
  • 接著經濟衰退,初現轉機,企業盈利也由降變升;
  • 不久之後,經濟復甦益發明顯,盈利反彈更屢見驚喜;
  • 現實優於預期,股價開始攀升;
  • 股民開始再嚐賺錢滋味,加上好消息連綿不絕,散戶終於醒覺:「哇!原來個景真係好番!」人人不再是喪家之犬,信心也慢慢恢復。每人感覺自己非常英明神武,兼且非常「有米」,之前的諸種受傷和屈辱,早已煙消雲散。「近排咁得,之後只會更加得!」
  • 人人戒心漸減,對大環境懷疑不再。勇字當頭,樂觀當道;
  • 無膽落場的,眼見眾人日進千金,內心自然難受,心中懊悔不已。終按捺不住,毅然進場。
盧志威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輕鬆賺錢法 - 股市



[這文章是一位朋友約20年前在報章上剪下的,歷久不衰的定論!!]
曾多次指出,股場並非遊樂場,更非賺快錢的地方,反而是陷阱遍布,兇險十分的鱷魚潭;又指出:絕大多數的股民都沒有資格做炒家,卻有資格做傻瓜。照此說來,是否小户就全無可能在股場賺到錢呢?答案當然是否定。
依據實戰經驗和參考統計他人方法,總結出兩條行至有效方法。
第一種方法:
小户每年僅限買1-2,最多三次.在牛市一,二期中,每當恆指由高點回落15-25%時,即分段吸入強勢大藍籌股(3段吸入亦作1次計) ,然後又靜待它回升,待利潤有20-25%時又分段沽出,然後又忍忍忍,等等等,直至恆指又再回落上述幅度。
在牛市第三期時,則又購入一些二、三線股,但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雞犬皆升時,即抽身退出(牛市三期通常有3-6個月瘋狂時間) ,在熊市中,則待恆指回落40-50%,或恆指與250日線差距逾30%時,分段吸入強勢大藍籌,當其反彈利潤達40-50%時分段沽出,據我統計,恆指每年都有機會大幅調整1-2次甚至3次,如上述方法控制得好,每年利潤可達15%以上,按照每年15%複利增長,閣下的老本5年可增長一倍,九年後可增長二倍,十二年後可增長三倍........
第二種方法:
每當恆指反覆下瀉幅度達到50-60%,即分段吸入強勢大藍籌股,然後持有三至五年,在利潤達到3-5倍,又見市場一片熱火朝天,証券行人山人海時,即分段沽出,然後又忍忍忍,等等等,等待另一次熊市來臨........
以上方法,簡單清閒,知易行難。而且穩賺少蝕,利潤豐厚。只可惜,絕大多數股民都沒有這種意志力,尤其終日泡在證券行股民怎能每年只限買1-3次?
要成功,首要培養自已意志力。而培養這種意志力亦不太難,首先在思想上充分意識到股市如虎口,一不小心就重傷,故不可輕舉妄動,要明白,這個世界並非如斯美好,坐在大利市機旁嘆冷氣按機就可養妻活兒,誰還會在地盤雨淋日曬?誰還會在大街小巷推貨至身水身汗?其次是少到股場,努力做好自己本身工作,平時只關心恆指有否回落至上述幅度,只關心幾隻超級大藍籌股,其他股仔(衍生工具)望都唔望,但願你能成功。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全職賭馬?


《從一個賭仔看香港賽馬事業》

多年前,香港出現了一位無敵馬神羅拔摩亞Robert Moore,他利用程式買盤,贏了香港馬會上億元,後來又為情自殺,他領導的職業賭馬集團故事流傳開來,更有傳媒朋友寫下16集《無敵的馬神秘笈》,令許多人都希望成為職業賭徒,靠賭維生,而且自命有成為職業賭徒的知識和能力。尤其係一些曾經馬圈工作,會認為自己有這方面專業知識,賭起馬來一定比別人優勝。 

當然,在香港,的確有賭馬以致富的職業賭徒,我亦認識唔少。他們都有極豐富的賽馬知識,有極細微觀察能力,有極精闢分析思維,但除此之外,他們無一例外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極度勤力

羅拔摩亞是當年香港有馬神之稱,他可算是一個職業賭徒,很注重健康,因為健康就等於他的謀生工具,「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賭徒,要想「事業」出色,一定要有健康的體魄,充足的精神;羅拔摩亞每天都去跑步做健身,而外國的成功賭徒,不少亦會選擇在早上進賭場「工作」;而正因為「休息」是這麼重要,所以一定要加以尊重,不可在休息時間再談工作。

要勤力,就要犧牲,犧牲自己玩樂時間。心野,不甘寂寞,整日想尋找節目,吃喝玩樂時,抵抗不到誘惑,想贏只能依靠運氣,就跟普通馬迷沒分別,完全沒有優勢。

各有前因莫羡人,能在馬場中長期贏錢,絕不是單靠運氣,靠貼士的人,其背後必定有個人成功之道。先撇開馬會及政府所扮演的中間人的角色,在馬場中,一直在拼個你死我活的三類人,就是公眾馬迷、職業賭徒和幕後人士。除了前者外,後兩者也是馬場贏家。

公眾馬迷在香港的賽馬事業上,扮演著最重要角色,直接主宰著馬圈的興衰,因為每年800億的投注額中,絕大部份來自馬迷,而99%馬迷都是輸家,不斷在奉獻出寶貴金錢來支持賽馬。試想想如果沒馬迷輸錢、何來會有人贏錢,如果所有馬迷也戒賭,馬會也要立即關門。

公眾馬迷輸錢的五大因素如下:

1.視賽馬為娛樂:普羅馬迷都把賭馬視為娛樂、踫運氣、考彩數或作為與朋友溝通的話題,絕少馬迷真的肯用心機、花時間去睇賽事影帶來增加對賽馬的知識,了解馬匹的特性、路程特色等。


2.研究賽馬工具落後:馬迷就算很努力,只可惜市面上可以幫助的工具不多,來來去去都只得報章、書刊、貼士等,而且這些資料未夠全面,亦有其他限制,根本未能真的幫到馬迷。

3.喜歡跟風捉路:傳媒不斷大肆報導,閘前落飛的得勝馬,如何令一少拙人贏到盆滿砵滿,的確令馬迷既羡慕又妒忌,在耳濡目染的感染下,馬迷漸漸地相信,研究只是浪費時間。

4.不懂投注技巧:是大部份馬迷的通病,贏錢時不懂收手,輸了又不懂忍手

5.從不賽後檢討:馬迷賽馬知識一直偏低、缺乏進步的主因,是因他們鮮有在賽後作出記錄和檢討。欠缺了賽後反省,又怎可能明白到真正落敗原因,自己看錯什麼,有什麼不足之處可作改善呢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道了自己的問題後,下一步是去了解兩類馬場贏家成功背後原因及手段,要盡量借鏡別人的優點,選取適合自己的來歸納自用,提升本身的選馬能力及贏馬智慧。


第一類馬場贏家 - 職業賭徒

香港賽馬會不斷地取消賭馬集團的投注戶口,但來港的集團數目仍是不斷增加,為何世界各地有眾多馬場,他們只獨愛香港?究竟他們又憑什麼秘訣,可以每季都贏得豐厚彩金?

以下各項,可以概括地形容一個成功賭馬集團的贏錢之道

態度嚴肅:職業賭徒絕不是為娛樂而賭馬,他們視賽馬為一盤生意、一個戰場,只有強者才能生存的戰場。職業賭徒要成功在馬壇內分一杯羹,必須能通過考驗。

資源充足:具備有充足時間和雄厚金錢固然是重要,但成功的最關鍵,始終在人才,如果像馬迷一般,只孤身一人在戰場上作戰,根本是難有勝望。

策略高明:職業好手絕對明白到賭馬屬於一項高風險的投資,有別於其他生意,是不可以在經濟不景時,割價推銷力求補本。

紀律嚴明:嚴格遵守在無把握的場次,要忍手不賭,戒條包括
                         1) 季初不賭
                         2) 初次上陣馬不賭
                         3) 國際賽事不賭
   
世界各地職業好手異口同聲表示,香港是最佳贏錢地方,原因:

1. 香港是國際大城市,英語普遍,更設有英文馬經和英語賽馬節目,對於不懂中文的好手們,提供很大方便。

2. 賽馬資訊業發達,可輕易快捷的取得各項分析資料。

3. 馬場、練馬師和馬匹數目少,變數不多,容易掌握其中偏差和不公平。

4. 投注額大,世界排名第一(每年近1000)

5. 馬迷賽馬知識水平偏低,分析工具落後、資源不足,大大提高集團贏錢機會。

      第二類馬場贏家 - 幕後人士

相信馬迷對這個稱號絕不陌生,他們總像帶著神秘面紗,給人高深莫測、眼光獨到、在馬場內能一擲千金的人,但他們亦從不以此身份自居,無人能夠肯定他們是誰,數目多少,有部份馬迷相信他們是外圍莊家,但大部份馬迷猜測是由馬主、練馬師及騎師組成的集團,眾說紛云,只知道他們是非常了解馬房運作,練馬師部署手法,馬匹操練及狀態的資料,甚至可能連策騎指示也知道,所以往往料事如神,早著先鞭。

事實上證明他們的確眼光獨到,對於一些表現一直差劣,近仗還是大敗而回或是根本毫無賽績根據等馬匹,竟能準確判斷到牠們將會有好表現,更讚嘆他們可以連馬房主理人的心思和部署也知道,能預知馬房會同日出擊,贏得可觀彩金。

香港賽馬歷史悠久,是香港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運動。由於香港合法賭博的渠道並不多,除香港賽馬會外,其他賭博方式皆為非法。因此大部份人留意香港賽馬的目的只是為了賭博而非賽馬這項運動本身,成為了香港賽馬文化的一大特色。因這樣,在香港有不少人認為賽馬一定等於博彩。

跑馬亦等同中老年港人的回憶,有鑑於此,近年馬會亦在推廣宣傳上力求年青化,吸引新用戶,新會員,力求與時並進。

我的賽馬的啟蒙老師,教曉我不少跑馬的潛規則,跟他投注,贏多輸少,發叔說:香港賽馬採用評磅制,評分越高負磅越重,因此一場賽事1,2,3號是高分馬匹,勝算較高;相反,11,12,13,14號馬機會略為差一些,負磅輕飄飄,所以爆冷溫床往往在此,一有11, 13出現,就爆到七彩。11,13不一定係大冷, 但係奇就奇在有1113出現就有巨額彩池!

是耶非耶?我在香港馬場恭候您!

北京《明日風尚》201212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107歲的投資大師 歐文.卡恩(Irving Kahn)


在歐文.卡恩(Irving Kahn)慶祝自己107歲生日的前一天﹐我有幸與他交談。卡恩是紐約卡恩兄弟集團(Kahn Brothers Group)的董事長﹐曾為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擔任過助教。

卡恩的聽力和視覺已經衰退﹐但他的好奇心﹑判斷力以及對市場變革史的領悟絲毫未減。

卡恩身上集中體現了格雷厄姆1949年經典著作《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闡述的投資美德。卡恩與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樣﹐是直接受教於格雷厄姆的碩果僅存的幾位投資大師之一。

卡恩的投資組合一半是現金﹐而這僅僅是因為他終於到達了他自己所說的“可以完全聽命於自己保守性格”的年齡。他告訴我﹐能夠避免“進入自己不瞭解領域”的個人投資者依然有很大機會可以擊敗專業投資者﹐尤其是專注於投資小市值股票的話。

我還沒來得及開口提問﹐卡恩就先向我拋出了一個個問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新主編是誰?每天的發行量有多大?誰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卡恩擁有一種投資者應該注重開發的特質﹐即探尋“結構不確定性”(structured uncertainty)或“機緣巧合”(serendipity)的能力。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將這種特質視為智力領域探索與發現的關鍵要素。

1928年﹐卡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的交易大廳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一家名叫Hammerschlag, Borg & Co.的小公司當跑單者(runner)。在交易大廳只幹了一週﹐卡恩就覺得自己身邊都是一群“瘋子”﹐於是央求調往研究部門。

卡恩還在晚上和週末在當時一家大型券商H. Hentz & Co兼職。工作之餘﹐他經常在Hentz公司位於曼哈頓的辦公大樓里閑逛﹐每次瞭解一層樓的情況﹐敲開那些依然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大門。

有一次﹐有個簿記員開門接待了卡恩。他那裡正好有公司主要的損益分類賬目﹐卡恩問能否看一下。其中有一組賬目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連串幾乎從來沒有虧損過的投資交易﹐都在“本傑明•格雷厄姆共同賬戶”的名下。

驚訝於如此謹慎而收益豐厚的交易記錄﹐卡恩開始探訪格雷厄姆這個人﹐發現他就在這棟大樓里工作。

後來卡恩成為格雷厄姆的助手﹐為其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學院名聞遐邇的授課提供協助。卡恩說﹐他從格雷厄姆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其抵御賺取快錢誘惑的能力。“在大多數時候﹐格雷厄姆對這種快進快出的賺錢方式都不為所動。除非他認為這筆投資的賺錢幾率要大大高於虧損幾率﹐否則他不會下手。”

經驗告訴我們﹐用100減去自己的年齡﹐就可以得出投資組合中最佳的股票佔比。以這種邏輯來看﹐卡恩應該把所有資產放在債券和現金上(甚至應該在股票倉位上呈現負數﹐或是“空頭”)。

然而﹐卡恩依然把一半的個人資產放在股票上。他從不借錢投資。他對我說:“如果你手頭有很多現金﹐即使在某筆投資上犯了錯誤﹐也不用太擔心。”

卡恩喜歡農業股──正如他所說的﹐“太陽會為你辦妥一切。”此外﹐他認為基礎工業“急需增加資本投入”。他最喜歡的股票包括:中國高科技元器件製造商南太電子公司(Nam Tai Electronics)﹐以及種子和除草劑巨頭孟山都公司(Monsanto)。

卡恩說﹐從某種角度來說﹐投資就是回歸本源。

20世紀20年代及30年代初﹐當時的企業財務披露制度還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擁有證券的那些家伙知道的企業內情比你多得多”。現在﹐雖然短線交易已日益成為主流﹐但卡恩相信﹐對耐心的投資者來說﹐如今的市場環境要好得多。

嚴於律己是卡恩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107歲高齡的他依然每個星期上五天班﹐偶爾週五給自己放一天假。他每天要閱讀很多東西﹐包括至少兩份報紙﹑許多雜志和書籍﹐尤其是科學類的。卡恩告訴我﹐他有一個長期不變的目標﹐即“對一只股票的瞭解﹐要比賣給你股票的那個人多得多”。

什麼讓他如此長壽?卡恩說:“沒有秘訣﹐這是老天爺給的。”

他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看法是:“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一種本可以避免的毛病﹐這個毛病就是不夠理智﹐缺乏控制自己沖動的能力。”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一點同樣適用。

華爾街日報 Jason Zwe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