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債券宗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其投資哲學,跟股神巴菲特,一脈相承,都是主張「寧向平中取,莫向貴中求」,以低價買入,來控制風險,並坐待豐厚利潤。兩者投資功力,熟高熟低?難以比較,因股債大不同。但大家如果想再精進價值投資心法,馬克斯的著作(「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究竟出版社),則絕對遠比坊間汗牛充棟的劣作,優勝多矣。
此話何解?價值投資心法精要:「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已是人所共知,「阿媽係女人」級的顯淺道理。只是判定何時應該「賤取如珠玉」,何時「貴出如糞土」,最為困難。馬克斯的應對之法,是研究眾人的行為模式。
正如一代投機之王利佛摩(Jesse Livermore)的名言: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the pockets change, the suckers change, the stocks change, but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because human nature never changes.(華爾街永不變。錢流不息、人面全非、股有興衰。然華爾街永不變,因人性亦永恒不變。)經濟有循環(增長/衰退),股市有循環(牛市/熊市),人的行為,何嘗不是循環不息?
據馬克斯的經驗,明白散戶以及基金經理對於風險的取態,自能趨吉避凶。為此,馬氏提出了「風險取態週期」(The Cycle in Attitudes Toward Risk)的概念:
- 當經濟不振、市場疲憊之時,人人最擔心輸錢,而不擔心走失任何升幅、股皇。只有終極強手,才會逆勢悠然買進(如去年六月時);
- 接著經濟衰退,初現轉機,企業盈利也由降變升;
- 不久之後,經濟復甦益發明顯,盈利反彈更屢見驚喜;
- 現實優於預期,股價開始攀升;
- 股民開始再嚐賺錢滋味,加上好消息連綿不絕,散戶終於醒覺:「哇!原來個景真係好番!」人人不再是喪家之犬,信心也慢慢恢復。每人感覺自己非常英明神武,兼且非常「有米」,之前的諸種受傷和屈辱,早已煙消雲散。「近排咁得,之後只會更加得!」
- 人人戒心漸減,對大環境懷疑不再。勇字當頭,樂觀當道;
- 無膽落場的,眼見眾人日進千金,內心自然難受,心中懊悔不已。終按捺不住,毅然進場。
盧志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