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也測不準市場軌跡
“我能算準天體運行的軌跡,卻料不到人們的瘋狂。”這是近300年前,大科學家牛頓炒股失敗後發出的感慨。
隨著A股市場大幅下跌,股民虧損嚴重,而作為“專家理財”的基金也未能倖免。2008年上半年,59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64隻基金共凈虧1.08萬億元。而在去年的大牛市中,基金也大面積跑輸大盤。人們難免會問,專家一定就比常人更善於投資嗎?
我們還是來看幾個“知識分子”的理財故事吧。
在出版了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後,牛頓成為劃時代的大科學家。進入中年,牛頓的興趣逐漸從科學研究轉向了物質財富。1696年,他當上皇家造幣廠的督辦,並於3年後升為造幣廠廠長,年收入達到2000英鎊。這是一份高薪,因為當時建造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臺總共才花了500英鎊。
1720年,有著英國政府背景的南海公司被人們看好,其股價從年初的每股128英鎊左右開始迅速攀升。看到如此形勢,牛頓在4月份用大約7000英鎊的資金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僅僅兩個月後,牛頓把這些股票賣掉,竟然凈賺了一倍。
但剛賣掉股票,牛頓就後悔了。
因為到了7月,南海公司股價竟升至約1000英鎊。猶豫再三,牛頓決定追加資金繼續買入。然而,此時的南海公司卻出現了經營困難,同時受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及法國密西西比泡沫迸裂的影響,南海股票開始崩盤,到12月份最終跌至約124英鎊。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牛頓也未及脫身,虧了2萬英鎊,相當於他當皇家造幣廠廠長10年的收入。回過頭來看,盲目追高、未及時止損……牛頓犯的正是一個股民的典型性錯誤。
另一位算準天體運行的古希臘知識分子卻投機成功了,他就是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泰勒斯投機的情節很簡單,據說他根據天文學知識,預測到下一年的橄欖果將會豐收。於是他租下了當地全部的榨油機,等橄欖果豐收的時候,再按更高的價格向別人轉租,由此他大賺了一筆。這也是西方歷史上首例有記載的商業投機。
從泰勒斯的成功投機中,其實還是可以總結出不少道理的。比如,只有他預知到來年的橄欖果將豐收,正是憑藉這一資訊不對稱,他才可以開展投機;他租下了當地全部的榨油機,這一壟斷使他獲得了定價權;用租而不是買的方式壟斷榨油機,則是利用了杠桿效應。然而,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也許是泰勒斯投機時的心態。
泰勒斯原本是一名商人,可他卻不好好經商,喜歡到處旅行,並探索一些高深的哲學問題。當時有人嘲笑他:“如果你足夠聰明的話,為什麼老是研究那些無用的東西,而不去發財呢?”於是泰勒斯就用這樣一次投機行動來證明,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完全可以比別人賺得更多,只不過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牛刀小試,就此收手,這無疑是一種“不為錢所困”的超脫心態。
經濟學家凱恩斯也是一位成功的投資者,他一生的大部分財富是通過炒股賺來的。但他也有失手的時候,1928年他以1.1英鎊的價格買入1萬股汽車股票,不久後該股一度跌到了5先令(相當於跌去77.3%)。但經過冷靜分析後,凱恩斯並沒有割肉,而是一直等來了回升。耐心是一種美德,凱恩斯的成功,也許更多是源自心態。
從炒股中,凱恩斯得出了著名的“空中樓閣”定理:在股票市場中,人們不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是根據他人的行為來決策的。事實上,基於人們集體行為的市場新均衡點根本就無法計算出來。因此,預測股價的運行的確要比計算天體軌跡難得多。在投資中,知識不是萬能的,心態也許更重要。
中國經濟時報 2008年09月0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