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下不了決定的成本


一位德國商家,到美國旅遊,參觀紐約名勝帝國大廈。八十六樓的觀景台,可以飽覽整個城市,令人心神嚮往。商家形容,魅力可與中國的長城媲美。可是,同時可與長城媲美的,還有排隊搭電梯上樓的長龍。

這時商家發現喜訊:原來上樓分兩條隊買票,長龍是標準票,售十五美元;另有快速通行票,盛惠三十美元。雖然貴一倍,但一個人都無,商家隨即轉隊,付款飛身上樓。

到參觀完下樓,原本的長龍仍在,最慘還是同一班人。商家正欲出門,迎面來了兩個操德語的同鄉。同鄉一男一女,女的見到「萬里長城」,已經不開胃,不想花時間排。商家隨即上前建言:「付貴一倍,便無需排隊。」男的展現肉赤神色,女的又認為眾目睽睽下另類「打尖」,好像有點浮誇。有見及此,商家又獻一計:「去洛克斐勒中心,人少,眺望中央公園,或者回望帝國大廈,別有一番風味。」多了選擇,對同鄉非但未見幫助,反而停滯於原地,更覺苦惱。

商家反思自己與其它遊客、同鄉的分別,在於有否留意機會成本。一般人着眼於貴了一倍的票價,但商家的看法卻是,去紐約旅費花了千五美元,等於買了數天時間。花一個上午排隊,等於虛耗百多美元。為甚麼不加1%的附加費,快速參觀,釋出時間去其它地方?要是嚴守預算,則可以去別的地方。當然,如果是當地人,沒有時間成本,排排隊倒也無妨。

但最不應做的,是如同鄉般冰封在原地,完全下不了決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算立刻「死死地氣」去排慢隊,始終也可以排到。站着等候最好的方案,卻永遠不會出現,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不下決定,只會浪費更多觀光時間。

很多投資人的問題,就是過分等候完美的時機與對象。例如最好如iBond(4208)般穩陣,又有價值股的七、八釐息,兼且每日破頂,45度角持續攀升三者中任何一項,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但糾纏於選擇之間,既得不到任何結果,還損失了最重要的資源:時間。

盧志威  26112012

留下一筆保命錢


「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被很多交易員奉為至寶,自稱看了十回以上者,也不在小數。多數人嘗試從書中主角、天才炒家利佛摩大勝的過程中,偷取一招半式;但其實從他失敗與再起的經歷,同樣值得參考。

利佛摩曾經多次因操作失敗而破產。1907年,他因為聽信別人的建議、損失時加倉,在棉花交易大敗,輸去九成身家。在隨後幾年操作也不順,最終負債破產。要到一次大戰前後,才賺回財富,並向債主還款。之後利佛摩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一個任何人(最主要是自己)都碰不得的信託基金這筆錢的用意,就是將操作的資金,與生活用的保命錢區隔,這樣起碼不會再落得破產的下場。就算他之後操作失利,兼且受盡抑鬱症折磨而自盡,信託基金仍然保有五百萬美元以上。

是否在有操作利潤時,撥開一筆保命錢,對將來的命運可能大有影響。近來,自己和公司的同事,都在閱讀一本巴頓碧斯(Barton Biggs)的遺作:A Hedge Fund Tale(簡體字本:「對沖基金風雲錄II:悲劇英雄」)。書中兩位主角,都是對沖基金經理。其中一位全然沒有理財概念,自己的錢不是留在基金中,便是提去買侈奢品、豪宅,又或被騙去買些無人承接的藝術品「投資」,不足的金額則向銀行借貸。另一位雖然也喜歡大手大腳花錢,但是尚能保持理智,七除八扣後還餘下一千多萬元。

後來在金融海嘯時期,他們的對沖基金虧損七成,被逼結業。前者此時才驚覺自己原來是一文不名,被逼到處向人賒借抵債。相反,另一人雖然之後炒賣標普期指再度損手,虧了幾百萬元,但還剩下七百萬元,買了收5%息的免稅債券,雖然比在頂峰時相去甚遠,但一年有三十多萬被動收入,仍足以回鄉過些安定日子。

適時分配資金好好收藏,重要性再強調也不為過。可以將這些儲備金,以國債、通脹掛鈎債、黃金等保本機會較大的形式投放,以備日後不時之需。

盧志威  28112012

老散自白


1) 老散重視炒作, 輕視投資: 炒作時隨著市場轉, 高揸低沽; 選股人《所謂專家》講就信, 自己全無分析, 買中食少少就走, 買錯蝕好深死坐; 買中贏幾格就不斷出貨, 買錯不斷溝淡!

2) 老散是大戶的豐厚年薪和花紅來源。

3) 華爾街没有什麼新的事物, (香港)亦都没有可能有什麼新的事物。

4) 溝貨是向上溝, 向下係應該止蝕, 引刀成一塊, 手起刀落。

道理的確淺,但做到的人唔多。世上沒有無敵的股,只有必輸的人。必輸的人窮一生精力去找無敵股,以為好易搵到 10倍的股票,結果就跌入大戶布下的陷阱中,輸完又輸,輸完再輸。

1)好多散戶犯錯第一係出發點錯,以為『投機』好過『投資』,以為《投機快,投資慢》,唔知道好多人投機只是找一個快的方法送死而矣。應該將投資及投機分開處理,或分開戶口定理。見議投機不高於總的3成。

2)散戶第二個錯誤是方法錯,將投機當投資,或者投資、投機心態兩頭搖。搞唔清投機和投資,係最根本的方法錯誤。然後仲有《輸就溝淡,贏少少就走人》這些攞命「殺著」,輸一次輸舖勁,就贏十次都補唔番。

3)散戶第三個錯誤係永遠唔會認錯,贏少少錢唱通天,輸多多錢唔願提,永遠唔肯細心翻開自己的錯誤歷史,學唔到嘢,就永遠走唔出錯誤。

所以一句總結,散戶係輸自己,唔係輸市場。

大戶同老散, 2個優勢:

1) 資訊....有內幕, 而且能即時更新及收集市場資料;

2) 資金/技術....有能力《搭棚》, 《製造各種成交假象》, 《舞高弄低》。

 

散戶只有2種優勢:

1) 快...散戶貨少, 可《迅速出入貨》, 不像大戶出入貨要一段時間。《如果散戶投機唔夠快, 沒有生存優勢, 必敗無疑....

2) 大戶技量不外乎收集、推升、推升後震倉、高位讓散戶接貨…由於持貨量大,往住在圖表上現形。散戶可於最有利位置進出,減低進出成本;要『快』及『決斷』。每次輸小贏多,達到長遠正回報。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專收叻仔 搭棚


專收叻仔  、 搭棚

上周我畀建議讀者,叫大家將組合內主要資金,長買價值股,惹起好多朋友的回應,我想借此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網友「cashin」有一個好好的總誌,話我講的問題其實等如「你寧願好刺激咁輸,定係好悶咁贏?」我估好多人都無認真咁諗過呢個問題,只是隨着感覺走。

網友「依家控股」講佢自己爸爸的例子,就是一個典型。佢話:「陸SIR,今日你在頭條日報專欄講投資羸投機輸,在下好有感觸。好多人話投資股票其實唔難,只要「等跌買大股死坐」就掂,以前好多人就咁咁樣供獅子銀行(005) 贏大錢,不過後來「大股」有啲變質, 除左八號仔(008) 係經典外,連獅子銀行都五年上唔返高位。」

依家控股舉佢爸爸的例子:「在下老竇2007年炒股仔輸身家,好在仲有層供完嘅港島藍籌屋苑單位連車位,結果輸到賣樓賣車位搬去新界,不過去新界買過另一層樓,賣樓套現還埋百萬賭債,都仲有成百幾二百萬畀佢養老。在下老竇係好賭之人,日日要起身睇市,睇住啲股價同埋報價機上買賣兩邊條隊就會開心,佢仲係有學識的人,70年代大學畢業,英文好,去書局買啲500蚊本嘅鬼佬股票書嚟研究,主要都係圖表派,不過佢學完之後就應用在啲股仔及牛熊證上,結果不問而知。」

老竇慘輸 阿仔心痛

依家控股繼續講:「老竇炒輸錢賣樓還錢的事,已經過咗三年,見佢愈炒愈縮,我食飯同佢講,「如果你200萬等股價平的時候,在3蚊樓下瞓落去買3988(中國銀行) 一年67厘息,一年最少收10萬息,你咁樣炒炒吓,一年炒唔炒到10萬?」佢出唔到聲無回應。依家成日見啲財務公司廣告,有身份證同電話就借得,真係有少少擔心老竇會唔會再錯一次,不過如果佢再錯,我估佢又輸100萬, 老竇層新界樓值300萬,賣完樓還完錢都仲有百零萬,可以買番層天水圍上車盤比佢過世嘅,始終層樓係佢捱返嚟,佢想輸咗層樓,係佢嘅自由。人就係咁,好地地「等跌買大股死坐」OK囉,但咁樣太悶,唔覺得自己係投資緊,但長炒真係十個有九個輸,真係無奈。」

依家控股老竇慘輸的故事,佢不是今日才講,記得幾年前佢老竇炒股輸錢欠落一身債要被逼賣樓時,佢都有留言問過我點算,如果三年前唔係賭輸咗被迫賣樓,而家層樓連位隨時值800萬、1000萬,沽咗佢買中行,一年收6070息,印印腳。估唔到佢老竇經過一場教訓,都未戒到手癮,搞到3年後又要個仔擔心。

據依家控股所講,佢老竇係70年代大學生,學識唔錯,識得睇英文投資書,但一樣搞成咁。大家要知道,70年代讀到大學的多數係叻人,而家本地中學生入政府資助大學的比率係18%,但70年代時只有1%,的確是百中選一的聰明仔,但咁有學識的人炒股都唔掂,皆因股市有一個特性:「專收叻仔」。

真嘢唔靚 靚嘢唔真

如果你自認愚笨,或者至少對股市愚笨,叫你等跌市時買好股長揸,甚至買指數基金長揸,你唔會太抗拒,可能首要關心係隻股派幾多厘息,因為揸住股票唔郁,對你唯一有刺激是收股息的時候。但若你自認叻人,英文又得,投資書睇唔少,當然不安於「等跌市買好股」的笨方法,想找出制服股市巨龍的良方,找出打敗股市的秘訣。正當叻人在鑽研炒股秘方時,大鱷就食住叻人的心理,佈下重重陷阱,等叻人落疊,聚而殲之。

大鱷殺人的方法,萬變不離其宗,都係造出極其吸引的局面,要生意有聲勢佢有聲勢,要盈利有盈利,要走勢靚佢有靚走勢,要成交佢有成交。叻人都係人,你要乜大鱷都畀乜,自然會心動,以為搵到筍嘢。

我最近同公司的同事開會,講起競爭對手在「搭棚」,佢哋完全唔明我講乜,我問「你唔知搭起個雞棚點解呀?」佢哋搖搖頭,唔知係我講嘢粗俗,定係年輕人入世未深,唔知呢個世界好多假嘢,做生意可以搭雞棚「凶」對手,股市做局,就係要搭雞棚引對手入局。

舉個例有一間零食店愈開愈多,而且是開在通衢大道,我心諗呢盤生意點做呀,香港鋪租貴人工貴,呢間嘢開始時開在舊區細商場、租金較便宜的地方開檔,仲有數圍,而家開在咁貴租的大街上,有無錢賺㗎?做零食唔同莎莎、周大福、D&G,可以大做高消費遊客生意,零食鋪賣嘢開單錢碼細,利錢薄,佢瘋狂開鋪,撐到咁大,所為何事?

我斷估無痛苦,覺得零食舖咁亂玩,只為炒股,開舖等如做戶外廣告,只為讓人人見到佢個招牌,令你覺得好勁,如果咁叻又可以搞到盤數好靚,然後反覆向上炒,就有人信。叻仔初時對呢隻股無信心,但見佢反覆炒高,圖表走勢好靚,股價跌親都反彈,加上業績又好的話,自然會落疊。若果仍嫌只是一隻本地股唔夠「重口味」,可以加啲進軍大陸概念,求其在大陸開三幾間做辦就當係真,又或者搵個乜嘢猛人或基金入股,搞到咁堅,你信啦啩?

真嘢唔靚,靚嘢唔真。蠢人見到醜醜地的東西都肯買,叻仔唔見到靚嘢唔願意落疊,所以在股市搭起雞棚做局,就係想收啲搵好嘢食想買10倍股的叻仔。妙就妙在有啲叻仔其實明知有人在做局,佢都照樣行入去,因為佢相信自己俾其他散戶聰明,其他人走唔到,自己會走到。但佢哋唔知道,大鱷睇晒老散的底牌,你唔夠佢玩。

控股投機 小賭怡情

例如一隻股仔,開始時市值兩三億,牌面有50%街貨,牌底其實只有10%街貨,另外40%揸在大戶手中。莊家可能係用市價再7折價錢攞呢40%貨在手,成本只是70008000萬,佢自然同公司大股東夾好,間公司搞吓生意,莊家搭棚炒股,做到股價圖靚一靚,一條上升軌,每跌到支持位都反彈再向上。請問依家控股個老竇買本500蚊鬼佬技術析書學到的東西,去分析一個土炮人造圖,又有乜意義呢?隻股係咁炒,3億市值炒到30億市值,到好消息出現時,例如公布業績爆升、進軍大陸或者猛人入股之類,開始吸引跟風散戶落疊,就是大戶出貨之時,佢唔使沽晒所有貨,舉例30億市值時沽一成收番3億,25億市值時沽一成收番2.5億,夾埋收咗56億,扣番8000萬成本加搭棚費用算佢1億幾,都仲有34億袋袋平安,跟住佢放手唔頂,隻股就變自由落體散戶唔易走得到,一則莊家沽貨都係在最好的時候沽,那時散戶唔捨得走,二則如果莊家未散貨,隻股跌完會升返突,股價完全被人為操控,你唔信,佢就搞高搞到大部份人信為止,你沽咗都會俾佢引到你回頭買,點走?

股市中有好多這類人造美女,你俾佢滾一次唔出奇,滾十次都仲得,但唔好俾佢滾一世,去歡場俾人搶錢搶到三、四十歲,都要收手啦,就算唔徹底收山,都要控制自己被人滾的次數,減少損失。

賭開好難戒,最好先從減量入手,本來自己倉位100%係炒,而家減一半,甚至減70%,只留番30%係炒,其他70%資金低買價值股作長線投資,然後過一兩年,比較「投機的我」和「投資的我」的業績,如果投機真係可以賺大錢,可以加注,唔得,就要再減。若只用10%資金投機,小賭怡情,無傷大雅,我都唔太反對,但如果好似依家控股老竇咁,四、五十歲仲成日輸仲要賭身家,就好唔理性,要控制吓啦。

頭條日報 陸羽仁 26112012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Cup with handle


下方有 A B 圖,都出現 cup with handle 突破走勢,如資金只夠買其中一隻,請務必先考慮買入 A 而不是 B。雖然好多人都對 B 較有興趣,因為股價之前跌成咁,一定跌到好平?
 
另外你可會諗,如果 B 的股價真的 turnaround,就算回到本來高位的一半或大半,都好爽!而 A 是新高價,會否太高?又無過往歷史價做指標,好似一隻隨風飄動的紙鳶,會唔會隨時斷線急跌?這是一般散戶的畏高症作怪;今年看過各成功炒家的有關書籍,大部分成功炒家都是靠選 A 類別發達

 
 
以下是幾個較 實用的形態:

1. Cup with Handle
2.
雙底
3.
頭肩底

至於甚麼三角形,鑽石形,實用性不大。另外務必一定以週線圖的形態為準,日線圖出現的小雙底,小 Cup with Handle 之類,作用性不大。

除了兩者股票出現相同形態時,首選是 A 類之外。亦要注意成交量,突破時成交量越高越好,最好是單日以一年來最高的成交量突破,就更加安心買入。如果無成交量支持的突破,不一定失敗,只可以說失敗率較高,如果你資金較少,出擊就要更慬慎,情願錯過沒成交支持的突破股,等待一隻真正放量突破的股票出現才出擊,勝算較高

 
強者和弱者分別,可用 "中期上升趨勢" "中期下降趨勢"

所謂中期,用三年週線圖來看清楚一個大局,而長期用 8 年月線圖,但長期我好少看,因為對操作沒有太大用處

何者是 A 類,何者是 B 類?



 
 
 
有網友指出 中旅 (308) 可能是強者,我不反對,因為判斷強和弱,必定要配合時間框架。如果用一年週線圖,其實 308 表現不差,但放三年週線圖,就看到早前的一個下降趨勢。

圖中的紅色線代表一個較中期的趨勢,好明顯之前海爾電器 (1169) 是一個漂亮的上升趨勢,而中旅 (308) 則是下降趨勢。

趨勢的打破:

1169
早前跌穿紅線的上升趨勢,相反 308 是升穿下降趨勢,那麼是否代表大家的趨勢逆轉了呢?也不是。應該話當時仍然未知。

308 升穿中期下降軌,也只是完成了 Step 1。升到一個浪頂然後回落,出現了明顯的阻力藍色線,跌落去又出現一個支持位,第二次下跌也跌不破此支持位,進入橫行打底格局,是為Step 2。但完成整個 Trend,必定要最後向上突破藍色線 (Step 3) 。但現時未有,所以不敢輕言說 308 進入一個新的上升趨勢。

以反轉角度看 1169,跌穿上升趨勢的紅色線,有時不代表是轉勢,但以風險管理角度必須先撤出。之後等待一個較中期的形態出現後,才能看清大局,原來是在做一個頭肩底形態。

如果設 3 年期是時間框架,那麼 1169 A,而 308 則是 B

當然筆者不厭其煩要重申,不是一定 B 類不可取,只不過筆者的投資風格已改成主打 A 類,因為自己覺得勝算較高。但本人不會說 "批死" B 類一定無運行之類的話,因為筆者知道一定有好多走短線,短炒 B 類股票而成績相當不錯的高手在。

另外每人的時間框架不同,短炒的高手可能只看一年週線圖以及半年日線圖,已經可以操作得心應手。Alexander Elder 認為要先選自己喜歡的時間框架,然後再退一步用一個較中期的時間框架來看清大勢。比如說你喜歡日線圖作時間框架,那麼就把 1 x 5 等於五個交易日 (一週),即用週線圖來看清大局。

前者 (喜歡的框架) 用為操作的出入點,而後者 (較寬的框架) 用為看清大局。

補充:不是全部放棄 B 類股票,如打底格局靚仔而又突破,還可一博,只不過資金佈局上,A 類應佔組合 8 成,B 類最多佔 2 成或更少。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曹仁超 ﹕樓市若轉勢 可跌6年 租金回報僅2厘 見頂信號

人稱曹Sir的知名投資評論家曹仁超(原名曹志明),自稱八成財富來自投資,一早已可以「上岸」,現時工作只為興趣和慈善目的。曹仁超最近出了新書《非富不可》,教導年輕人正確的投資觀念。他認為,現時樓價高企,年輕人不用急於置業,而應儲錢靜待入市時機。

曹Sir接受訪問指出,政府一再出招,遲早可以改變香港樓價方向(政府有能力壓低樓價,反而托高樓價就比較困難,這方面可參考日本政府例子及2008年起美國政府的例子),再加上香港樓價已上升了9年(圖),一旦樓價改變方向,回落期可長達6年。如要投資不妨可買收租股,部分收租股有4厘息;今時今日物業租金回報率只有2厘,通常2厘息是物業見頂信號。

曹仁超指出,由2003年9月特區政策推出「孫九招」,大舉降低本港土地供應、樓價自然上升至今,已經9年了。過去香港最長一次樓價上升期從1984年7月開始,當時中英政府在聯合聲明達至初步協議,加入「每年賣地50公頃」條款,令本港樓價反覆上升到1997年7月,上升期長達13年。

除這次外,香港樓價上升期最短3年,一般是5年到7年,連續上升9年則甚為少見。「沒有人事先知道樓價何時見頂,目前樓價只能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來形容。樓價調整期1997年之前需時3年,1997年8月至2003年7月那次是6年,這次如樓價下調,(我)擔心需時6年。」

曹又表示,一般投資者(包括樓宇買賣者)不是太早入市,便是太早獲利回吐,理由恰恰是他們自以為較「市場」更聰明,忘記了做投資應該追隨趨勢直到趨勢改變為止。為何每天都擔心趨勢明天會出現改變?

「資金沒出路」 非買樓理由

不少人以「資金沒有出路」為由買「磚頭」,對此曹Sir並不認同。「2000年那時叫人不要再投資科網股,當年不肯賣出科網股的人,理由就是認為賣出後『資金沒有出路』,卻忽略了金價已開始上升。2007年10月叫人賣出港股,那時溫家寶已講明沒有港股直通車計劃,不少人仍不肯賣出,理由又是『資金沒有出路』。那時金價每盎司650美元,今天是1700美元。說資金沒有出路的人只是沒有遠見,他們見不到其他值得睇好的項目而已。李嘉誠手上有1000億港元,他從來不說資金有沒有出路,為何一般人只有一千幾百萬元,反而認為資金沒有出路?」

樓價與通脹 關係不密切

也有人認為,美國推出QE3(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因此通脹會惡化,所以要買樓來抗通脹。曹Sir分析道,通脹成因有三:(一)貨幣供應上升;(二)物品或服務供應不足;或(三)貨幣流速上升。「1990年起日本政府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但日圓匯價由1985年到1994年大幅上升,令外國物品大量湧入日本市場競爭,過去22年日本接近沒有通脹。2008年起為對抗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大量增加貨幣供應,因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銀行被迫收縮信貸令貨幣流速下降,形成美國在貨幣供應大增,同時卻樓價大跌。最近兩年,全球食物價格上升,是因天氣轉差,而非因為全球貨幣供應上升。」


曹Sir指出,樓價升降同通脹關係不大。1974年那年,石油漲價引發惡性通脹,香港CPI升幅超過10%,同年香港樓價下跌30%(住宅樓價由每呎150元跌至每呎100元)。
他認為,影響樓價的因素主要有三:

(一)政府土地政策(例如1997年7月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及2003年9月的孫九招);
(二)人均收入一旦進入3000美元到6000美元一年,會掀買樓潮;
(三)人均收入上升至3萬美元一年,買樓熱潮便冷卻。

低息期無人知何時結束

一些人買樓,皆因美國聯儲局表示低息期可延至2015年底。曹Sir表示,在2008年底美元利率降至0.25厘時,他已指出這次低息期將長期化。至於低息將何時結束,沒有人可以事先知道。「本人只是分析員而非預言家,『從來不作預測』乃本人一向遵守的格言,因為世上95%的預測,事後皆證明不準。只能說這段低利率期十分長,應超過大部分人的估計。」

至於現時買樓是否合理?「世上無合理和正確這回事,一切都由時機(Timing)決定、即三個W:when, where, what。如在錯誤地方、錯誤時期,或錯誤項目上作投資都是死罪。何時買賣黃金、股票、房地產才最重要。」


明報  08112012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投資是「練心」遊戲


近日慧雅跟一名教師朋友談到本港的教育問題,並提到政府近年的殺校行動帶來不少問題,譬如早前報章便報道,有一名因政府殺校而失業的教師,在失業後一直從事投資,但因為投資失利,因而欠下朋友金錢,最後決定自盡。一時之間,這令慧雅好生感慨。
慧雅碰過不少在工作上不如意的朋友,最後決定以投資為生,希望可以錢搵錢。理論上,這不是行不通,不過在實行方面,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其中最難之處相信便是紀律,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合理」價格只在理論存在

另一方面,慧雅覺得傳媒和社會似乎經常有意無意地傳達,投資是一個聰明的人才會勝出的遊戲,賺錢令人很有英雄感。記得慧雅曾打趣地跟友人說,大眾有這種想法,代表財經界在「巿場推廣」方面做得很好。慧雅又提到,經濟政治消息的好處,是它們會經常變動和幾乎怎麼詮釋也可以,從解畫的角度看,「實用率」很高,而且聽起來又好像很高檔。

投資是一項練心的遊戲,最重要是明白這遊戲的本質。有些人很沉醉於「買中」所得的英雄感,但慧雅一直認為,投資者是要能克服這種「心理幻象」,才可在投資造詣上再上一層樓。基本上,追逐價格上的波動是很費神的,而且邊際上的價格變動,是可以沒有什麼準則的。嚴格來說,所謂合理價格只是在理論上存在。巴菲特的師父葛拉漢說得對,在邊際上,股價要麼就是反映最貪婪的買家的買價,要麼就是反映最恐慌的賣家的賣價,那它又怎可能是合理價呢?

施慧雅  明報 01112012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樓房供應規律

政府辣招之下如何自處
 
 
上星期五政府高調公佈兩項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包括將額外印花稅(SSD)稅率普遍提高5%,將年期延長至三年;以及針對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及以公司名義購買住宅物業徵收「買家印花稅」15%。
 
市場第一個回應是元朗某新盤原本打算星期六正式開售,為了趕在午夜新措施生效之前賣樓,即時開售。報載很多國內買家當晚專程飛車來港買樓,場面熱鬧,不過翌日措施生效,售樓處即時水靜河飛。

連日來各方都對這些措施作出評論,有人認為有效,有人認為無效,這些都有待觀察後市才有定論,但是站在一般市民的角度,知道如何決策方為重要。筆者將新措施下的市況總結為兩條數式:

數式一:2012+3=2015

新的SSD由綁兩年變為綁三年,即是現在買樓的話,要到2015年才免交SSD,而且稅率加5%,即是就算持有物業兩年零十一個月都要交樓價的10%,相信都難以偷步賣樓,換句話講現時買樓的話,就要2015年下半年才可以出售。

美國聯儲局承諾的低息期已延至2015年,雖然之後不一定就是加息,但市場會預期到時有利率上升風險。現在買樓的話,就要被迫承受這個風險,且不說到時樓價是升是跌,供貴樓的機會就存在了!

數式二:2012+4-1=2015

運輸及房屋局最近公佈截至2012年9月30日住宅的施工量及落成量,筆者觀察到施工與落成有四年時差,所以將施工量順延四年,就知道未來樓宇的落成狀況,筆者將最新的數據列在下圖:


施工量下跌的趨勢,已經在2008年結束,由2009年開始,施工量已經反覆上升,截至今年的首三季已有16,100個單位施工。2008+4=2012,可以推測出落成量已於今年見底,並於未來幾年節節上升。


既然政府對於「供應管理」已無能為力,發展商的建築進度才能左右供應,筆者在之前的網誌已列出未來幾年五大發展商的建樓進度,都是顯示未來數年供應會陸續增多。發展商往往在樓宇落成之前一年出售樓花,即是說這些物業到時將會流出市場。2012+4-1,就是實質住宅供應大幅增加的時間。至於再遠期會不會因為新市鎮發展及填海受阻而後勁不繼,那是後話。

當前住宅市場的盛況,是基於貨幣及信貸大增之下,遇上多年少見的供應緊拙,正如某大發展商所說:「多年來從來未見過那麼多利好因素一齊出現。」筆者不是說樓價將會大跌,只是希望提醒大家,在利好因素漸漸退色,物業回報率低企,而政府及銀行漸漸收緊之下,現在還是不是買樓的適當時機?

脫苦海 Yahoo 30102012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買樓發達 ?


80後女炒家莫惠芬﹕恐慌時入市 樓市現過熱應減

現代新女性首要學的,不是打扮,而是投資。《投資買樓賺錢筆記》作者、亞洲青年企業家聯盟副主席莫惠芬自覺不是美女,當年巧遇才俊男友後,決心儲錢買樓結婚,結果順利出嫁之餘,還意外踏上投資物業的成功之路。她現時手持6個物業,又開講座教人投資。她認為,年輕女性應學會儲蓄,為日後的機會儲夠「彈藥」,甚至應該多認識政治,才是成功的投資之道。

現時28歲的莫惠芬,認為投資一定要有勇有謀。勇,就是有入市的勇氣,「在別人恐懼的時候進取,別人進取的時候就要懂得恐慌。2009年初我開始投資,主力投資較低水的市場,當時樓價跌得殘,紅磡海濱南岸正因為金融海潚而有200多個單位撻訂,發展商決定以2007年售價減32%將所有單位重推,加上我心怡的單位可享永遠全海景,所以我認為正是人棄我取的時候,由睇樓到決定入市,只是用了3天時間,結果樓價很快就再次向上,證明我當時沒有看錯。」

首次置業九成半按揭 保留資金供樓

「另一次就是今年5月,很多人都擔心梁振英 上場會令樓價大跌,但我當時覺得物業市場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所以認為新特首不會大力打擊樓市,加上香港仍有很大的購買力在過去一直抑壓着沒有爆發出來,所以我當時預期下半年樓價仍有5%的升幅,結果單是89月期間,樓價升幅已達到5%。」

有勇,亦要有謀。莫惠芳購入海濱南岸的單位時,和丈夫手持約70萬元現金,本可做兩成首期,但因金融海潚爆發後仍驚魂未定,所以只承做九成半按揭。一來是由於當時息口低,加上她的丈夫任職教師,入息穩定,屬於銀行的受歡迎顧客群,故可輕易獲批較高的按揭承數。二來是考慮到一旦失業,仍有大筆資金可用作供樓和生活開銷之用,不用擔心因失業而在短時間內令物業斷供。

料樓價將「喘氣」 部分資金轉投股市

結果她沒有失業,更因「及時上車」而踏入買樓投資之路,其後她輾轉以丈夫的名義購入多個住宅單位,就正是因為丈夫職業較穩定,可承做更多的按揭。不過,莫惠芬表示,因為擔心未來息口有機會大幅上升,現時再入市已不敢借太多按揭,會按照政府的指示只借四成。而且已不敢作太進取的樓市投資。「現在人人都認為樓市會再升,市場的氣氛很熾熱,所以我開始覺得恐懼,加上樓價已經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所以估計未來樓市會出現喘氣位,有調整的機會,故日前售出的一個單位,將資金投入較為低水的股票市場。以前我在樓市和股市的投資比例是九比一,現時是七比三,但我仍覺得未來樓價將穩步向上,所以覺得會德豐(0020)、金朝陽(0878)和領匯(0823)等地產收租股,將是比較理想的股票。」

莫惠芬續稱,即使現時入市買樓,也只會購入低市價10%15%的物業,「其實這類單位並不難找,只要有耐性也是可以找到的。其次,就是主攻大單位物業,雖然近年政府密密推地,但目的主要在於協調上車人士,所以未來的新供應中,以細單位為主,大單位將會較為保值,升值潛力亦會比較高,其次,就是選擇租金回報率較高的物業,我現時只會考慮回報率達5厘以上的物業。」

認識政治大氣候 助掌握市况

近兩年政府為壓抑炒風,頻頻出招為樓市降溫,不過樓價至今仍在不斷攀升,令人懷疑政治壓制的成效。莫惠芬認為,投資一定要多認識政治環境,雖然兩者看似關係不大,但其實互相影響,甚至是香港以外的政治亦要有所認識,才能了解整個經濟的大氣候。

「樓市和經濟的走勢,其實很視乎政治和當權者的取態,如當年曾蔭權(上屆特首)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就令工廈的價值飈升,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多留意政府的施政。我現在很關心美國大選的情况,因為有機會影響未來的息口走勢,所以不要只看經濟的數據和本地情况,其實任何的消息都會影響市場的走勢。」

明報 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