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留下一筆保命錢


「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被很多交易員奉為至寶,自稱看了十回以上者,也不在小數。多數人嘗試從書中主角、天才炒家利佛摩大勝的過程中,偷取一招半式;但其實從他失敗與再起的經歷,同樣值得參考。

利佛摩曾經多次因操作失敗而破產。1907年,他因為聽信別人的建議、損失時加倉,在棉花交易大敗,輸去九成身家。在隨後幾年操作也不順,最終負債破產。要到一次大戰前後,才賺回財富,並向債主還款。之後利佛摩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一個任何人(最主要是自己)都碰不得的信託基金這筆錢的用意,就是將操作的資金,與生活用的保命錢區隔,這樣起碼不會再落得破產的下場。就算他之後操作失利,兼且受盡抑鬱症折磨而自盡,信託基金仍然保有五百萬美元以上。

是否在有操作利潤時,撥開一筆保命錢,對將來的命運可能大有影響。近來,自己和公司的同事,都在閱讀一本巴頓碧斯(Barton Biggs)的遺作:A Hedge Fund Tale(簡體字本:「對沖基金風雲錄II:悲劇英雄」)。書中兩位主角,都是對沖基金經理。其中一位全然沒有理財概念,自己的錢不是留在基金中,便是提去買侈奢品、豪宅,又或被騙去買些無人承接的藝術品「投資」,不足的金額則向銀行借貸。另一位雖然也喜歡大手大腳花錢,但是尚能保持理智,七除八扣後還餘下一千多萬元。

後來在金融海嘯時期,他們的對沖基金虧損七成,被逼結業。前者此時才驚覺自己原來是一文不名,被逼到處向人賒借抵債。相反,另一人雖然之後炒賣標普期指再度損手,虧了幾百萬元,但還剩下七百萬元,買了收5%息的免稅債券,雖然比在頂峰時相去甚遠,但一年有三十多萬被動收入,仍足以回鄉過些安定日子。

適時分配資金好好收藏,重要性再強調也不為過。可以將這些儲備金,以國債、通脹掛鈎債、黃金等保本機會較大的形式投放,以備日後不時之需。

盧志威  2811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