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國商家,到美國旅遊,參觀紐約名勝帝國大廈。八十六樓的觀景台,可以飽覽整個城市,令人心神嚮往。商家形容,魅力可與中國的長城媲美。可是,同時可與長城媲美的,還有排隊搭電梯上樓的長龍。
這時商家發現喜訊:原來上樓分兩條隊買票,長龍是標準票,售十五美元;另有快速通行票,盛惠三十美元。雖然貴一倍,但一個人都無,商家隨即轉隊,付款飛身上樓。
到參觀完下樓,原本的長龍仍在,最慘還是同一班人。商家正欲出門,迎面來了兩個操德語的同鄉。同鄉一男一女,女的見到「萬里長城」,已經不開胃,不想花時間排。商家隨即上前建言:「付貴一倍,便無需排隊。」男的展現肉赤神色,女的又認為眾目睽睽下另類「打尖」,好像有點浮誇。有見及此,商家又獻一計:「去洛克斐勒中心,人少,眺望中央公園,或者回望帝國大廈,別有一番風味。」多了選擇,對同鄉非但未見幫助,反而停滯於原地,更覺苦惱。
商家反思自己與其它遊客、同鄉的分別,在於有否留意機會成本。一般人着眼於貴了一倍的票價,但商家的看法卻是,去紐約旅費花了千五美元,等於買了數天時間。花一個上午排隊,等於虛耗百多美元。為甚麼不加1%的附加費,快速參觀,釋出時間去其它地方?要是嚴守預算,則可以去別的地方。當然,如果是當地人,沒有時間成本,排排隊倒也無妨。
但最不應做的,是如同鄉般冰封在原地,完全下不了決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算立刻「死死地氣」去排慢隊,始終也可以排到。站着等候最好的方案,卻永遠不會出現,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不下決定,只會浪費更多觀光時間。
很多投資人的問題,就是過分等候完美的時機與對象。例如最好如iBond(4208)般穩陣,又有價值股的七、八釐息,兼且每日破頂,45度角持續攀升。三者中任何一項,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但糾纏於選擇之間,既得不到任何結果,還損失了最重要的資源:時間。
盧志威 2611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