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熊市B浪
在波浪理論「五浪上升、三浪下降」的基本節奏中,熊市分為ABC三個主要浪,節奏為「跌、升、跌」,港股在跌至10月4日16,170點後開始調頭,已進入了B浪的大反彈。而近期從大市走勢及群眾心理來看,完全符合了B浪的所有特徵。
B浪反彈為A浪一半
從恆指的走勢來看,A浪跌幅為24,988-16,170=8,818點,而截至上星期五B浪反彈20,272-16,170=4,102點,幅度已到達A浪的4,102/8,818=46.5%。根據過去的經驗,B浪反彈幅度為A浪的一半,例如在2008年的熊市,當時A浪頂部為2007年10月30日的31,958點,A浪底為2008年3月18日的20,573點,B浪終點為2008年5月5日的26,387點,然後開始C浪的下跌;若計算波浪的幅度,當時A浪的長度為11,385點,B浪的長度為5,814點,幅度已到達A浪的5,814/11,385=51.1%,非常接近A浪跌幅的一半。
回顧早前的港股及其他地方的熊市,B浪都約是A浪跌幅一半左右,範圍在0.382至0.618之間,除了科網爆破後熊市的B浪,反彈幅度只有A浪的0.326。
B浪反彈的時間有多長呢?在2008年的熊市,B浪從2008年3月18日運行至5月5日,時間約為一個半月左右;科網爆破後的熊市B浪為2001年9月21日至2002年5月17日,歷時了八個多月;而亞洲金融風暴的熊市B浪為1998年1月12日至3月26日,時間有兩個多月。由於每次B浪都有不同的走勢,以上數據只能作為參考。
群眾心理符合B浪特徵 至於群眾心理方面,就更符合B浪的特徵。當大市在十月初跌至16170點之時,大部分市場人士均相當悲觀,市場充積着一定數量的淡倉,故此B浪的第一口反彈,把持淡倉的人殺個「措手不及」,形成第一股强大的上升動力。在B浪開始之時,散戶算看見B浪初期的大反彈,也是抱著懷疑的心態,甚至加碼買入熊證;但隨着市况升得愈高,更多散戶變得相當後悔,而市場也在這時出現「牛市陷阱」,投資者覺得「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但其實只是盟把問題拖後引爆罷了。這好像2008年熊市B浪反彈,當時投資者也認為次按問題不會惡化,財經報章頭條出現「牛市重現人間」的字句,甚至連城中一些著名的財經分析專家,認為恆指是沒可能跌穿20,000點,這種心態和今天非常相似。
那麼何時會出現C浪呢?這就要等「終極一跌」的極壞消息,例如2003年SARS、2008年雷曼事件等,帶來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把股價推低至不合理的地步。目前市場上有多個計時炸彈,例如EFSF一萬億杠桿化失敗、其他歐豬如意大利、愛爾蘭、西班牙等也要Hair Cut、法國銀行集資失敗、法國政府上身而被降評級、德國脫離歐盟唔玩、希臘「真的破產了」、穆迪把美國評級下調等......這些炸彈每個都是「超級巨星」,一爆的話C浪就會立即來臨。至於幾時爆、爆邊個?我就不知過了。
林一鳴 31 10 2011
B浪反彈為A浪一半
從恆指的走勢來看,A浪跌幅為24,988-16,170=8,818點,而截至上星期五B浪反彈20,272-16,170=4,102點,幅度已到達A浪的4,102/8,818=46.5%。根據過去的經驗,B浪反彈幅度為A浪的一半,例如在2008年的熊市,當時A浪頂部為2007年10月30日的31,958點,A浪底為2008年3月18日的20,573點,B浪終點為2008年5月5日的26,387點,然後開始C浪的下跌;若計算波浪的幅度,當時A浪的長度為11,385點,B浪的長度為5,814點,幅度已到達A浪的5,814/11,385=51.1%,非常接近A浪跌幅的一半。
回顧早前的港股及其他地方的熊市,B浪都約是A浪跌幅一半左右,範圍在0.382至0.618之間,除了科網爆破後熊市的B浪,反彈幅度只有A浪的0.326。
B浪反彈的時間有多長呢?在2008年的熊市,B浪從2008年3月18日運行至5月5日,時間約為一個半月左右;科網爆破後的熊市B浪為2001年9月21日至2002年5月17日,歷時了八個多月;而亞洲金融風暴的熊市B浪為1998年1月12日至3月26日,時間有兩個多月。由於每次B浪都有不同的走勢,以上數據只能作為參考。
群眾心理符合B浪特徵 至於群眾心理方面,就更符合B浪的特徵。當大市在十月初跌至16170點之時,大部分市場人士均相當悲觀,市場充積着一定數量的淡倉,故此B浪的第一口反彈,把持淡倉的人殺個「措手不及」,形成第一股强大的上升動力。在B浪開始之時,散戶算看見B浪初期的大反彈,也是抱著懷疑的心態,甚至加碼買入熊證;但隨着市况升得愈高,更多散戶變得相當後悔,而市場也在這時出現「牛市陷阱」,投資者覺得「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但其實只是盟把問題拖後引爆罷了。這好像2008年熊市B浪反彈,當時投資者也認為次按問題不會惡化,財經報章頭條出現「牛市重現人間」的字句,甚至連城中一些著名的財經分析專家,認為恆指是沒可能跌穿20,000點,這種心態和今天非常相似。
那麼何時會出現C浪呢?這就要等「終極一跌」的極壞消息,例如2003年SARS、2008年雷曼事件等,帶來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把股價推低至不合理的地步。目前市場上有多個計時炸彈,例如EFSF一萬億杠桿化失敗、其他歐豬如意大利、愛爾蘭、西班牙等也要Hair Cut、法國銀行集資失敗、法國政府上身而被降評級、德國脫離歐盟唔玩、希臘「真的破產了」、穆迪把美國評級下調等......這些炸彈每個都是「超級巨星」,一爆的話C浪就會立即來臨。至於幾時爆、爆邊個?我就不知過了。
林一鳴 31 10 2011
熊市C浪
要看是否出現C浪,並不是單看股市上升或下跌的點數,而是究竟有沒有出現「世界末日」的極壞消息,把大部份投資者的信心砌底破壞,出現恐慌性的拋售。
C浪是終極一跌 要確認C浪,先要跟大家重溫C浪的特性。
在波浪理論的基本節奏中,熊市分為ABC三個浪,開始時首先出現A浪的第一輪下跌,然後是B浪的反彈;當B浪接近完結、散戶沉醉於牛市陷阱之時,市場就會傳來突然的極壞消息,出現C浪的急跌。散戶在C浪的心理狀態,與A浪的第一個急跌是完全不同的:A浪開始急跌的時候,散戶是會保持着樂觀的心態,並不相信熊市的來臨,甚至相反地加碼入貨;但在C浪的急跌中,卻帶來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散戶會不問價地沽出股票,出現像「戲院失火」的情形,把股價推低至不合理的地步。
C浪的恐慌感覺,與「牛三」五浪的泡沫是相映成趣。在牛市第三期的時候,市場情緒是一面倒地樂觀,一些連小學生也不會相信的概念,投資者可以投入千萬資金也「面不改容」,街上每個人都變成股神,九十歲阿婆也趕著去抽IPO;但在「熊三」C浪的時候,大家的感覺卻變成了世界末日,恆指跌至一萬時又會估八千。
通常最壞的消息,都會在熊市第三期出現,例如港股在過去的「熊三」,就試過出現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及金融海嘯等驚嚇場面,令投資者產生心理上的極大恐慌,股票多便宜也不願購買。C浪是一次全面性的下跌,而且跌勢非常強勁。由於C浪持續的時間較長,所以可能出現三個或五個子浪,甚至以複雜的形態出現,製造大量不規則的伸延浪。
在經歷C浪尾段的急跌後,由於投資者已變得心灰意冷,所以不會出現像A浪第二子浪的大反彈,成交額也會跌至新低,大家都不願意談論股票,市况也會變得沉悶。不過到了這個時刻,最聰明的投資者已開始偷步入市,迎接新一個升浪的來臨。
確認C浪要看群眾心理
到底C浪將在何時開始?其實要看C浪的出現,並非看恆指升或跌到多少點,而是看財經報章上是否出現「百年難得一見」的壞消息、你身邊大部份股民朋友是否「絕地恐慌」,多數人覺得悲觀和失望等,這都比計算一大堆數字來得準確。筆者經過二十年研究數浪,發現最佳的方法,並不是觀察圖表,而是分析群眾的心理;其實股市的走勢,根本就是群眾心理行為的結果,只要我們準確地掌握群眾心理,比整天拿着圖表和一大堆的曲線,實際和有意義得多。
林一鳴 20 10 2011
C浪是終極一跌 要確認C浪,先要跟大家重溫C浪的特性。
在波浪理論的基本節奏中,熊市分為ABC三個浪,開始時首先出現A浪的第一輪下跌,然後是B浪的反彈;當B浪接近完結、散戶沉醉於牛市陷阱之時,市場就會傳來突然的極壞消息,出現C浪的急跌。散戶在C浪的心理狀態,與A浪的第一個急跌是完全不同的:A浪開始急跌的時候,散戶是會保持着樂觀的心態,並不相信熊市的來臨,甚至相反地加碼入貨;但在C浪的急跌中,卻帶來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散戶會不問價地沽出股票,出現像「戲院失火」的情形,把股價推低至不合理的地步。
C浪的恐慌感覺,與「牛三」五浪的泡沫是相映成趣。在牛市第三期的時候,市場情緒是一面倒地樂觀,一些連小學生也不會相信的概念,投資者可以投入千萬資金也「面不改容」,街上每個人都變成股神,九十歲阿婆也趕著去抽IPO;但在「熊三」C浪的時候,大家的感覺卻變成了世界末日,恆指跌至一萬時又會估八千。
通常最壞的消息,都會在熊市第三期出現,例如港股在過去的「熊三」,就試過出現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及金融海嘯等驚嚇場面,令投資者產生心理上的極大恐慌,股票多便宜也不願購買。C浪是一次全面性的下跌,而且跌勢非常強勁。由於C浪持續的時間較長,所以可能出現三個或五個子浪,甚至以複雜的形態出現,製造大量不規則的伸延浪。
在經歷C浪尾段的急跌後,由於投資者已變得心灰意冷,所以不會出現像A浪第二子浪的大反彈,成交額也會跌至新低,大家都不願意談論股票,市况也會變得沉悶。不過到了這個時刻,最聰明的投資者已開始偷步入市,迎接新一個升浪的來臨。
確認C浪要看群眾心理
到底C浪將在何時開始?其實要看C浪的出現,並非看恆指升或跌到多少點,而是看財經報章上是否出現「百年難得一見」的壞消息、你身邊大部份股民朋友是否「絕地恐慌」,多數人覺得悲觀和失望等,這都比計算一大堆數字來得準確。筆者經過二十年研究數浪,發現最佳的方法,並不是觀察圖表,而是分析群眾的心理;其實股市的走勢,根本就是群眾心理行為的結果,只要我們準確地掌握群眾心理,比整天拿着圖表和一大堆的曲線,實際和有意義得多。
林一鳴 20 10 2011
熊市ABC
港股在跌穿一浪頂19,162的阻力位後,跌了三千點到10月4日16,170點後開始調頭,進入了近期回升的趨勢,可能是進入了熊市第二期,即是B浪的反彈。
在波浪理論之中,熊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稱之為A浪、B浪及C浪。
A浪
A浪是由牛轉熊的第一個浪,在開始下跌的時候,虧損的散戶會投入更多資金溝淡買貨,但隨着市况不斷回落,溝淡的人愈輸愈多,搏反彈的人都會損手而回。直至到達某一位置,當絕大部分市場人士均感覺悲觀,大喊「熊來了」之時,A浪就會完結,出現熊市第二期的B浪反彈。
B浪製造牛市陷阱
B浪的反彈,是整個熊市中的曙光。在A浪底部的時候,由於市場充積着一定數量的淡倉,故此B浪的第一口反彈,會把持淡倉的人殺個「措手不及」,特別是沽了期指或做了孖展沽空,不計成本地急速斬倉,而缺貨的大戶也要立刻補倉入貨,形成第一股强大的上升動力。 當斬倉及補倉的行動完結時,持有大量蟹貨而輸錢的散戶,由於在整個A浪的過程中,都是經歷着「升一日、跌兩日」的痛苦日子,所以就算看見B浪初期的大反彈,也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到底這個升浪是否騙人的呢?結果他們逐漸把蟹貨賣出,不過愈沽市况反而升得愈高,沽貨的人將會變得相當後悔。而市場也在這時出現「牛市陷阱」,例如財經報章頭條將出現「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牛市重現人間」、「歐債問題已經解決」等字句。
C浪的最後一跌
當散戶完全相信熊市完結,就是最具破壞力C浪出現之時。在B浪完結的時候,市場會傳來突然的極壞消息(例如2003年SARS事件、2008年今融海嘯),給散戶與A浪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A浪開始急跌的時候,散戶是樂觀的,並不相信熊市的來臨,甚至相反地加碼入貨;但在C浪的急跌中,卻帶來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散戶會不問價地沽出股票,出現像「戲院失火」的情形,把股價推低至不合理的地步。
在經歷C浪的急跌後,投資者已變得心灰意冷,不會出現像A浪第二子浪的大反彈,成交額也會跌至新低,市況也會變得沉悶。C浪常以複雜的形態出現,可能出現三個或五個子浪,甚至以製造大量不規則的伸延浪;不過到了這個時刻,最聰明的投資者已開始偷步入市,迎接新一個牛市的來臨。
頭條日報 林一嗚 17 10 2011
在波浪理論之中,熊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稱之為A浪、B浪及C浪。
A浪
A浪是由牛轉熊的第一個浪,在開始下跌的時候,虧損的散戶會投入更多資金溝淡買貨,但隨着市况不斷回落,溝淡的人愈輸愈多,搏反彈的人都會損手而回。直至到達某一位置,當絕大部分市場人士均感覺悲觀,大喊「熊來了」之時,A浪就會完結,出現熊市第二期的B浪反彈。
B浪製造牛市陷阱
B浪的反彈,是整個熊市中的曙光。在A浪底部的時候,由於市場充積着一定數量的淡倉,故此B浪的第一口反彈,會把持淡倉的人殺個「措手不及」,特別是沽了期指或做了孖展沽空,不計成本地急速斬倉,而缺貨的大戶也要立刻補倉入貨,形成第一股强大的上升動力。 當斬倉及補倉的行動完結時,持有大量蟹貨而輸錢的散戶,由於在整個A浪的過程中,都是經歷着「升一日、跌兩日」的痛苦日子,所以就算看見B浪初期的大反彈,也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到底這個升浪是否騙人的呢?結果他們逐漸把蟹貨賣出,不過愈沽市况反而升得愈高,沽貨的人將會變得相當後悔。而市場也在這時出現「牛市陷阱」,例如財經報章頭條將出現「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牛市重現人間」、「歐債問題已經解決」等字句。
C浪的最後一跌
當散戶完全相信熊市完結,就是最具破壞力C浪出現之時。在B浪完結的時候,市場會傳來突然的極壞消息(例如2003年SARS事件、2008年今融海嘯),給散戶與A浪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A浪開始急跌的時候,散戶是樂觀的,並不相信熊市的來臨,甚至相反地加碼入貨;但在C浪的急跌中,卻帶來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散戶會不問價地沽出股票,出現像「戲院失火」的情形,把股價推低至不合理的地步。
在經歷C浪的急跌後,投資者已變得心灰意冷,不會出現像A浪第二子浪的大反彈,成交額也會跌至新低,市況也會變得沉悶。C浪常以複雜的形態出現,可能出現三個或五個子浪,甚至以製造大量不規則的伸延浪;不過到了這個時刻,最聰明的投資者已開始偷步入市,迎接新一個牛市的來臨。
頭條日報 林一嗚 17 10 2011
熊市的兩隻腳
熊市通常是有兩隻腳
熊市通常是有兩隻腳的,即是A浪底和C浪底。
群眾心理製造熊市兩隻腳
為甚麼大部份的熊市,都是分開兩次下跌的呢?這與群眾的心理行為有關。
筆者很久前看過一套紀錄片,是關於某次火山爆發,把山腳下整條村莊的人活埋。通常在火山爆發前的幾個月,都會出現一些徵兆,例如微小的地震、地質地形塌陷位移、出現難聞的硫磺氣味、附近地溫水升高等,以及地磁發生變化,令某些動物出現反常行為,例如煩燥不安、逃跑狂叫、集體遷移等異常現象。當這些徵兆開始之時,很多人會感到驚慌,但隨著時間漸漸過去,人們就開始感到懷疑:會不會這只是普通的大自然變化,火山根本是不會爆發的呢?眼前看見的火山,過去幾百年都沒有爆發的啊!於是人們開始鬆懈,忘記火山潛在的危機;而當大家都不再緊張的時候,火山就會突然爆發,大量火熊熊的熔岩於短時間內噴出,造成最大的傷害。
熊市的形成,與以上的情况十分相似。當熊市開始的時候,每次都會由一些負面的因素帶動,例如2008年的熊市,就是由次按問題轉變成金融海嘯:第一次帶出次按問題的時候,讓市場感覺十分擔心,造出熊市第一隻腳的A浪,恆指於2008年3月18日跌至20,573點。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次按問題的擔憂開始減少,財經報章頭條亦出現「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牛市重現人間」等字句,讓散戶跌入「牛市陷阱」,出現一次可觀的B浪反彈。但問題當然是沒有解決的,從來更出現雷曼事件,把鬆懈了的投資者殺個措手不及。
從目前的情况來看,歐豬問題也是沒有辦法解決,所有的救市措施,都只是把問題拖後;但當投資者看見「咁耐都唔見有事」,就會好像火山腳下的村民,變得愈來愈鬆懈。當大家都不再緊張的時候,「終極一跌」的火山爆發就會發生,成為熊市第二隻腳的C浪。
A浪和C浪底的距離
那麼第二隻腳將會何時出現?筆者沒有準確估計的方法,若參考過去股市A浪底和C浪底之間的距離,起碼相差數個月或逾年。
例如:
在2008年的熊市,A浪底是2008年3月18日的20,573點,C浪底在2008年10月27日的10,676點,相差時間為七個多月;
科網爆破後的熊市,2001年9月的A浪底與2003年4月C浪底,相差時間為一年半;
亞洲金融風暴則相差七個月。
上世紀最大的1929年美國股災,道指第一個底是1929年11月11日的195點,C浪底是1932年7月11日的41點,兩個底相差時間為兩年八個月。
林一嗚
12 12 2011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以注碼控制風險
避免高不沽低不買 宜長期持固定現金
「也許這種感覺很糟,但絕大多數市場老手會告訴你,在他們感到幾乎快要放棄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最好的買入時機。」─William J. Bernstein
老生常談,知易行難。事後回想,人人都會同意,當資產大爆炸,持有者慌忙逃生,就應該勇敢接貨。
講係咁講,通常有三個問題:
第一,自己就係持有者,滿倉槓桿,早已全身火,只想先斬為敬;
第二,另一類持有者,也是滿倉,不過沒有槓桿,雖然不用即斬,有耐力者可以死守,但要再加倉,實在強人所難;
第三類,財力上游刃有餘,心理上卻難下決定。看似機會難逢,又怕痕又怕痛,最終沒有行動。
落得第一種情況的下場,已不是再買不買的問題,而是已買了太多,屬注碼控制的範圍。要避免在市況最惡劣時,被迫離場,方法只有一個:實錢投資,不借貸、不槓桿,保證藥到病除。
第二種情況,跌市前早已滿倉,即是買入之後,從沒沽出。不少人以此為傲:「股神教落,長期持有!」
請勿老屈,尊者教長線投資,無講過只買不沽。2003年,$1.6買中石油(0857),2007年,$12-14沽清,就是完美示範。海嘯時期,最低只剩$4,試想想,如果這也不走,那也不走,又哪來資金,在恐慌期間對高盛(GS)、通用電氣(GE)出手相助,買入它們的優先股取利?教條背後,死守一項投資,多因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此一心理誤區作祟。
稟賦效應是指,人們傾向高估自己擁有物品的價值。一項資產,由發現到研究,再經買入持有,繼續跟進,會變得充滿感情,甘於同生共死。如是者,會進入一個沒有出路的封閉循環:資產表現理想——分析正確,長期持有或增持;表現不理想——分析雖不正確,問題屬短線、壞消息出盡、現價超值,繼續持有或增持。由於不理好醜,只顧持有,一有資金就投入,所以不會有餘力,在真正暴跌時出手。
第三種情況,心大心細,最終眼看手沒動,說穿了就是害怕風險,害怕蝕底。再簡單一點,就是怕未見底,買了要坐艇。尤其是跌市時手中仍有大量現金,多數是市旺時無博,取態保守者。風和日麗都不進取,要恐慌時入場,自然更難。這就是所謂趨避風險(risk
aversion),另一心理效應。
雖然對風險趨避,阻礙閣下的撈底大計,但對我們的原始祖先而言,這種心理卻是重要的救命索。在遠古社會,遇上猛獸敵人等危險,是以性命相搏,不如現代投資,可以注碼控制風險。除非成功機會很高,回報亦極吸引,才足以令人冒險一次,反之還是食少多覺,保命為上。由此一代傳一代,就算現在很多機率上是有利,可是我們都戒不了少做少錯的模式。
基因不是一切,後天仍可補救。要解決「高不沽,低不買」的問題,可從長期維持固定現金水平手。
黃國英 Quamnet 06 04 2012
勿全職炒股
對冲基金經理:港人太投機 錢志健籲勿全職炒股
港股過去半年節節上升,愈來愈多香港人索性專職「揸鑊鏟」,每天在家炒上炒落求「搵兩餐」。曾經擔任大型對冲基金Man Investments區域主管的錢志健,認為這種沉迷炒股的生活模式既不正常又不健康。他又指本港散戶的弊病,是過分投機,偏愛「玩槓桿」賭單邊,忽略了在槓桿效應下,微小的虧損隨時會倍大至「Total Loss(全軍覆沒)」。
曾經在美國 及加拿生活過的錢志健,2000年回港之後,發現香港市場的投機風氣特別厲害。「我未見過有一個地方的報紙,有那麼多個專欄專寫期指及窩輪的分析」。
堅持少沾手槓桿為妙
「曾經有個電視台邀請我每朝早去講3分鐘,看著股價陰陽燭走勢圖,及移動平均線,便去估今日股市會怎樣。我立即拒絕了,看幾個圖就估股市點走,風險實在太高了。」
管理對冲基金多年,錢志健偏不好「槓桿」這一套,儘管身邊時有Prime
Broker(大型經紀)用盡方法和好處,游說基金多用點槓桿,但他也不為所動。「Prime Broker經常叫我做5倍槓桿,你試想想,去年金融海嘯期間,RBS(皇家蘇格蘭 銀行)一天股價可以跌10%,做5倍槓桿,我一天便輸掉了一半。」
連擅於操盤的專業人士也承擔不了的高槓桿風險,本港散戶卻樂此不疲,經常炒賣期指及窩輪等高槓桿工具。
「一個2%的loss(虧損),(在槓桿效應下)很容易放大至50次2%loss,那就等於Total Loss」他說。「其實Black Scholes Model(解釋期權價格原理的方程式)已經清楚地告訴你,(期權或窩輪的)時間值是會幾何級數地下跌,所以從數學或統計學上去講,你都是不會贏的。」
他認為純粹炒股,輸極有限,但炒賣期指或窩輪,卻隨時傷亡慘重。「由今年3月至今,炒股未必好傷,嚴重損手的,都是那些炒單邊期指或窩輪的人,因為只有槓桿投資,才會短時間輸掉所有。」
從數據可見,本港窩輪及牛熊證的成交金額,佔港股總成交金額比例,近年不斷上升,由2004年佔13%,升至2008年的逾24%(圖1),可見散戶利用槓桿產品投機的風氣日盛。而港股的波幅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不斷上升(圖2),至去年底海嘯時達到高峰,雖然近月持續回落,但仍未返回07年以前的低水平。港股波幅加大,若散戶利用槓桿炒賣,炒錯邊時很快便會輸清光。
「好的投資都是沉悶的」
錢志健也試過差點輸清光的經驗。在1989年,當錢在加拿大 還是初出茅廬時,有朋友建議他投資大豆及橙汁商品期貨,結果不足4星期,那位朋友把他戶口的5000美元 「傍身錢」,近乎輸清光,令他體會貪圖高槓桿的教訓。
「高爆炸力的工具,會令人瘋狂,也會令人死亡!」所以,錢志健十分認同索羅斯說過的一句話,「good investing is boring(好的投資都是沉悶的)。」即最簡單最穩陣的投資方式已足夠,例如單純的長倉或短倉及跟隨市况(Trend Following)等,不用太多驚天動地的招數。
錢志健對期指窩輪敬而遠之,身邊卻有不少人想靠此維生。「有個朋友在家全職炒股,他是炒窩輪的,情緒起伏很大,心情好時會約我吃飯,因他賺了錢,兩個人吃頓飯2000多元;但有時他又會突然不見人,因為輸了錢,可能一日就蝕掉40%。」
與其全職炒股 不如踏實工作
情緒和財富如此大起大落,錢志健認為是不正常,偏偏除了他的朋友,本港有不少散戶,甚至年青人,都過著這種「全職炒賣」的生活。
錢志健認為,與其浪費時間終日埋首炒股,倒不如做一份收入不多的工作,賺取工作經驗,因為「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
明報 錢志健
2009 11 02
2009 11 02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對沖
何謂對沖?
對沖,就是在自己看對時,減少自己的盈利;在自己看錯時,減少自己的損失。
只因為大戶持倉大,有流動性的問題,才需要對沖,小散戶對沖什麼?驚就減倉,減到自己唔驚為止。
小散戶對沖往往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首先,未必能選擇合適的工具;其次,未必能選擇合適的時機;再者,未必能掌握對沖的金額。本身單邊炒賣都已可能錯漏百出,為何還要對沖,增加自己犯錯的機會?
更大的潛在問題,乃試圖透過「對沖」,掩飾自己看不通的事實,甚至是是不肯正視自己已經犯下的錯誤,試圖跟自己說「對沖左,無事既」,如果對沖到一個地步,連自己睇錯巿都會無事,即代表睇岩巿時個盈利都會被對沖成本蠶食了一大截。
對沖,不智,less is more,散戶優勢就是簡單,輕裝上陣,為何要帶上一身用不著甚至不懂用的沉重武器?「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不就是最簡單直接的策略嗎?
Terence Lam
http://www.terencesflam.com/2012/03/what-is-hedging.htm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