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勿全職炒股


對冲基金經理:港人太投機 錢志健籲勿全職炒股

港股過去半年節節上升,愈來愈多香港人索性專職「揸鑊鏟」,每天在家炒上炒落求「搵兩餐」。曾經擔任大型對冲基金Man Investments區域主管的錢志健,認為這種沉迷炒股的生活模式既不正常又不健康。他又指本港散戶的弊病,是過分投機,偏愛「玩槓桿」賭單邊,忽略了在槓桿效應下,微小的虧損隨時會倍大至「Total Loss(全軍覆沒)」。

曾經在美國 及加拿生活過的錢志健,2000年回港之後,發現香港市場的投機風氣特別厲害。「我未見過有一個地方的報紙,有那麼多個專欄專寫期指及窩輪的分析」。

堅持少沾手槓桿為妙

「曾經有個電視台邀請我每朝早去講3分鐘,看著股價陰陽燭走勢圖,及移動平均線,便去估今日股市會怎樣。我立即拒絕了,看幾個圖就估股市點走,風險實在太高了。」

管理對冲基金多年,錢志健偏不好「槓桿」這一套,儘管身邊時有Prime
Broker(大型經紀)用盡方法和好處,游說基金多用點槓桿,但他也不為所動。「Prime Broker經常叫我做5倍槓桿,你試想想,去年金融海嘯期間,RBS(皇家蘇格蘭 銀行)一天股價可以跌10%,做5倍槓桿,我一天便輸掉了一半。」

連擅於操盤的專業人士也承擔不了的高槓桿風險,本港散戶卻樂此不疲,經常炒賣期指及窩輪等高槓桿工具。

「一個2%的loss(虧損),(在槓桿效應下)很容易放大至50次2%loss,那就等於Total Loss」他說。「其實Black Scholes Model(解釋期權價格原理的方程式)已經清楚地告訴你,(期權或窩輪的)時間值是會幾何級數地下跌,所以從數學或統計學上去講,你都是不會贏的。」

他認為純粹炒股,輸極有限,但炒賣期指或窩輪,卻隨時傷亡慘重。「由今年3月至今,炒股未必好傷,嚴重損手的,都是那些炒單邊期指或窩輪的人,因為只有槓桿投資,才會短時間輸掉所有。」

從數據可見,本港窩輪及牛熊證的成交金額,佔港股總成交金額比例,近年不斷上升,由2004年佔13%,升至2008年的逾24%(圖1),可見散戶利用槓桿產品投機的風氣日盛。而港股的波幅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不斷上升(圖2),至去年底海嘯時達到高峰,雖然近月持續回落,但仍未返回07年以前的低水平。港股波幅加大,若散戶利用槓桿炒賣,炒錯邊時很快便會輸清光。

「好的投資都是沉悶的」

錢志健也試過差點輸清光的經驗。在1989年,當錢在加拿大 還是初出茅廬時,有朋友建議他投資大豆及橙汁商品期貨,結果不足4星期,那位朋友把他戶口的5000美元 「傍身錢」,近乎輸清光,令他體會貪圖高槓桿的教訓。

「高爆炸力的工具,會令人瘋狂,也會令人死亡!」所以,錢志健十分認同索羅斯說過的一句話,「good investing is boring(好的投資都是沉悶的)。」即最簡單最穩陣的投資方式已足夠,例如單純的長倉或短倉及跟隨市况(Trend Following)等,不用太多驚天動地的招數。

錢志健對期指窩輪敬而遠之,身邊卻有不少人想靠此維生。「有個朋友在家全職炒股,他是炒窩輪的,情緒起伏很大,心情好時會約我吃飯,因他賺了錢,兩個人吃頓飯2000多元;但有時他又會突然不見人,因為輸了錢,可能一日就蝕掉40%。」

與其全職炒股 不如踏實工作

情緒和財富如此大起大落,錢志健認為是不正常,偏偏除了他的朋友,本港有不少散戶,甚至年青人,都過著這種「全職炒賣」的生活。

錢志健認為,與其浪費時間終日埋首炒股,倒不如做一份收入不多的工作,賺取工作經驗,因為「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
明報 錢志健
2009 11 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