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浪理論「五浪上升、三浪下降」的基本節奏中,熊市分為ABC三個主要浪,節奏為「跌、升、跌」,港股在跌至10月4日16,170點後開始調頭,已進入了B浪的大反彈。而近期從大市走勢及群眾心理來看,完全符合了B浪的所有特徵。
B浪反彈為A浪一半
從恆指的走勢來看,A浪跌幅為24,988-16,170=8,818點,而截至上星期五B浪反彈20,272-16,170=4,102點,幅度已到達A浪的4,102/8,818=46.5%。根據過去的經驗,B浪反彈幅度為A浪的一半,例如在2008年的熊市,當時A浪頂部為2007年10月30日的31,958點,A浪底為2008年3月18日的20,573點,B浪終點為2008年5月5日的26,387點,然後開始C浪的下跌;若計算波浪的幅度,當時A浪的長度為11,385點,B浪的長度為5,814點,幅度已到達A浪的5,814/11,385=51.1%,非常接近A浪跌幅的一半。
回顧早前的港股及其他地方的熊市,B浪都約是A浪跌幅一半左右,範圍在0.382至0.618之間,除了科網爆破後熊市的B浪,反彈幅度只有A浪的0.326。
B浪反彈的時間有多長呢?在2008年的熊市,B浪從2008年3月18日運行至5月5日,時間約為一個半月左右;科網爆破後的熊市B浪為2001年9月21日至2002年5月17日,歷時了八個多月;而亞洲金融風暴的熊市B浪為1998年1月12日至3月26日,時間有兩個多月。由於每次B浪都有不同的走勢,以上數據只能作為參考。
群眾心理符合B浪特徵 至於群眾心理方面,就更符合B浪的特徵。當大市在十月初跌至16170點之時,大部分市場人士均相當悲觀,市場充積着一定數量的淡倉,故此B浪的第一口反彈,把持淡倉的人殺個「措手不及」,形成第一股强大的上升動力。在B浪開始之時,散戶算看見B浪初期的大反彈,也是抱著懷疑的心態,甚至加碼買入熊證;但隨着市况升得愈高,更多散戶變得相當後悔,而市場也在這時出現「牛市陷阱」,投資者覺得「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但其實只是盟把問題拖後引爆罷了。這好像2008年熊市B浪反彈,當時投資者也認為次按問題不會惡化,財經報章頭條出現「牛市重現人間」的字句,甚至連城中一些著名的財經分析專家,認為恆指是沒可能跌穿20,000點,這種心態和今天非常相似。
那麼何時會出現C浪呢?這就要等「終極一跌」的極壞消息,例如2003年SARS、2008年雷曼事件等,帶來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把股價推低至不合理的地步。目前市場上有多個計時炸彈,例如EFSF一萬億杠桿化失敗、其他歐豬如意大利、愛爾蘭、西班牙等也要Hair Cut、法國銀行集資失敗、法國政府上身而被降評級、德國脫離歐盟唔玩、希臘「真的破產了」、穆迪把美國評級下調等......這些炸彈每個都是「超級巨星」,一爆的話C浪就會立即來臨。至於幾時爆、爆邊個?我就不知過了。
林一鳴 31 10 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